目前分類:章 瑋 - 新新聞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84期 2009/11/11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83期 2009/11/4

陽光加州 棒球快樂天堂


順著I-5繼續往南開,過了州際大橋後,來到的是奧勒岡州。奧勒岡州的最大城市波特蘭,擁有聖地牙哥教士隊3A的波特蘭海貍隊(Portland Beavers)。這支歷史悠久的球隊創始於一九○三年,歷經幾次經營權和主場的更替後,在一九七八年再次回到波特蘭,現為奧勒岡州最高水準的職業球團。

接著,朝聖之旅會經過兩支西北聯盟小聯盟球團:薩勒姆/凱澤火山隊(Salem-Keizer Volcanos)和尤金翠玉隊(Eugene Emeralds),分屬舊金山巨人和聖地牙哥教士隊的短期1A層級。其中翠玉隊較出名,並且也出過較多的大聯盟選手,從早期的Kevin Appier、Tom Gordon和Mike Sweeney,到近期的Mark DeRosa、Joe Nathan和Khalil Greene,都是翠玉隊製造出廠。

I-5離開奧勒岡州,就會進入陽光普照的加州。越過莎思塔山(Shasta Lake)、穿過雷丁市(Redding)和莎思塔湖(Shasta Lake)後,映入眼簾的是沙加緬度河谷(Sacramento Valley)。在河谷內,有兩個城市擁有職業球隊,巧的是這兩支球隊都是奧克蘭運動家旗下的隊伍,且在今年都和陳鏞基結下緣分。第一個是加州首府沙加緬度市,同時也是奧克蘭運動家3A沙加緬度河貓隊(Sacramento River Cats)的主場所在地。

話說陳鏞基今年來到運動家隊後,有大半球季都在河貓隊以二壘手的身份出賽,可惜到了季末又受傷,再次與大聯盟無緣。河谷內的第二支隊伍是史塔克頓港口隊(高階1A),陳鏞基在季末時曾一度被登錄在港口隊的名單中,但是並沒有出賽紀錄,之後又回到河貓隊的名單內。

有趣的是,陳鏞基被下放至港口隊時,曾經在台灣受到高度的重視,並引起熱烈的討論。最後河貓隊副總裁還為此發表聲明,強調陳鏞基並不是因為表現不佳而被降至1A,而是運動家隊為了整頓農場內的人手,才暫時性的把陳鏞基放在1A名單中。

離開沙加緬度河谷後,I-5分成三路,往西邊走會通往球迷熟知的舊金山灣區。喜愛舊金山巨人和奧克蘭運動家的球迷們,不妨順道享受北加州的球場風情,同時也可以好好比較兩個貧富懸殊的球團在球場管理上的異同。

首先到達的莫德斯托市,想必許多關心小聯盟比賽的球迷們對它並不陌生。旅美小將羅錦龍,就曾在當地的莫德斯托堅果隊打過球。再往南走會到達佛雷斯諾,它是通往許多著名國家公園的入口,同時也是前進洛杉磯的主要門戶。佛雷斯諾當地的職業球團,是舊金山巨人旗下的3A球隊佛雷斯諾灰熊隊(Fresno Grizzlies),日籍老將高津臣吾今年就在此打球。除此之外,當地的大學球隊也頗負盛名,加州州立大學佛雷斯諾分校的棒球隊,就曾獲得全美大學年度總冠軍。

最後抵達的貝克斯菲爾德,當地球團以前曾經是道奇農場球隊之一,現為遊騎兵隊的高階1A,許多台灣球迷耳熟能詳的球員如野茂英雄、Mike Piazza、Pedro Martinez、James Shields、Joe Nathan、Josh Hamilton等,都曾在此出賽。

揮別貝克斯菲爾德後,隨即堂堂進入美西第一大都會:洛杉磯。而位於洛杉磯的大聯盟球隊,不用多作介紹,正是鼎鼎有名的洛杉磯道奇隊與洛杉磯天使隊。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82期 2009/10/28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78期 2009/9/30

今年夏天,龜山國小少棒隊帶著國人的期望參加了一年一度的LLB世界少棒賽,雖然在冠軍戰敗給美西隊,但是第二名的成績已經是過去十三年來的最佳名次了。

而同樣來到威廉波特出賽的加拿大代表隊,則是來自溫哥華喜士定(Hasting)地區的社區少棒隊。棒球雖然不是加拿大的國球,但是當地的棒球組織都具有一定規模,並有完善的制度與規範,為孩童們提供良好的棒球學習環境。

就拿我居住的地區來說,當地的棒球組織叫「列治文市棒球聯盟」(Richmond City Baseball League)。不同於台灣都是以學校為主幹,這個聯盟是以城市社區為主體,每年一月份在馬路邊插起招生牌,號召當地有興趣打棒球的孩童加入。招生的年齡層很廣,從五歲到十八歲都可以報名,並依年齡分發到不同組別,其中的PeeWee組,就是在台灣一般稱為少棒的層級。

值得注意的是, PeeWee層級(12到13歲)並沒有以性別分隊,所以有許多隊伍都可以看到女孩在陣中。由於女孩比男孩發育得早,因此她們經常在球隊中扮演主力球員的角色

此外,從這個等級開始,比賽規則都與一般棒球規則無異,因此小球員除了要提升自己的球技外,還要理解複雜的棒球規則,這對打慣了「快樂」棒球的小球員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也更凸顯教練在觀念灌輸方面的重要性。

小球員們報到後隨即分發至不同層級,而每個層級都會各自舉辦測試會(Tryout)。在測試會中,教練們會記錄下每位球員的表現與能力,以篩選出技術較好的球員組成明星隊。而這支明星隊將會代表這個城市去參加與鄰近城市明星隊的對抗賽。經過激烈的春季和夏季對抗賽後,成績較好的隊伍才有資格參加省際盃(Provincial),而在省際盃出線的球隊,才有機會爭取代表加拿大進軍威廉波特的資格。

沒有入選明星隊的球員們,則打散至三到五支1A球隊,並與其他城市1A的球隊進行聯賽。1A的 比賽在激烈度與強度方面都不如明星隊,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廣棒球運動,所以就算球員們的技術水準不高,也不會抹煞小球員想要參與棒球運動的熱情。而「准許無限制替換選手」的規則,則讓每位選手都有打擊與守備的機會,因此並不會看到小球員一直坐冷板凳,避免因為長期坐板凳失去自信心,進而喪失對棒球的熱情。

有別於一般國人對棒球的專業分工觀念,當地球隊 鼓勵小球員的父母和自家小孩一起成長。球隊的教練多半都是小球員的爸爸,而球隊的記錄員或義工都是小球員的媽媽,只要有球賽必定全家出動,所以小球員不只在球技上有所提升,心理層面也都能穩定成長。不像許多台灣父母,把孩子交給教練後就讓教練全權負責孩子未來的發展,畢竟教練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角色是完全 不一樣的,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

真正要改善棒球環境,並不是在技術或硬體層面上有所提升就好,如果運動精神與技術沒有辦法維持平衡的話,就算拿下世界冠軍,終究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74期 2009/9/2

溫哥華的八月,一如以往的吹著徐徐的微風。八月十七日夜晚,郭勝安踏著沉穩的步伐,從三城風塵惡魔隊的牛棚內,一步步走上Nat Bailey球場的投手丘。郭勝安面對的是當晚已被前任投手Wes Musick壓制四局的溫哥華打者。加人隊打者們早已磨刀霍霍,無不期待趁Musick下場之際,讓這位來自亞洲的小伙子嘗嘗美式棒球的威力。

比賽在溫哥華加人隊的地盤,現場爆滿觀眾五千多人,郭勝安於五局登板,投手丘上的他散發出一股霸氣。一顆顆高達九十英哩的速球,飛進捕手手套時,發出渾厚的響聲,再加上他絕佳的流暢感和節奏感,在接下來的比賽中頻頻壓制住溫哥華的打者。

當晚郭勝安主投五局,只被打出三支安打,拿下睽違近一個月的勝投。賽後郭勝安在接受隊友的慶賀後,快速走進休息室,使我來不及在球場邊馬上對他說聲恭喜。熱心的風塵惡魔隊員們隨即通知郭勝安,說「有一票和你說同樣語言的球迷」在休息室外等你。

郭勝安一如所有小聯盟球員,對和他講同樣語言的我們,展現出良好的親和力,對我們簽名與拍照的請求都很樂意接受。當時已經是深夜十點多,再加上是星期一的夜晚,眾人因一整天上班而略感疲倦,更何況是在球場上演出精采好球的郭勝安,但當我們講出「吃宵夜」、「台灣小吃」、「萬巒豬腳」等詞彙時,疲倦頓時從郭勝安的眼中消失無蹤。

他像個大孩子一樣的問我們:「真的嗎?現在這麼晚還有嗎?」

就算郭勝安在球場上意氣風發,面對打者時展現出十足的霸氣,並擁有敢於用直球和打者對決的勇氣,但當面對久久不見的家鄉美食時,球場巨人郭勝安也得向它俯首稱臣。

餐廳菜單上琳琅滿目的台灣小吃,一時困擾著郭勝安。和其他在海外的遊子一樣,已經離家快半年的他真不知道該吃哪一樣才好,因為每一樣食物都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席間,從郭勝安的談話中可以發現年僅23歲的他,表現出的成熟度與談話間的邏輯,早已超過和他年紀相仿的同輩。想必經過兩次傷痛的陰霾與兩年小聯盟的歷練,加速的讓這位來自台南的大男孩蛻變成為一名身經百戰的職業投手。

問他來到美國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郭勝安毫不猶豫的說:「用直球與打者正面對決的膽識吧!」

「如果在小聯盟都不敢和打者對決,那還憑什麼上大聯盟?」郭勝安繼續說著他在小聯盟所學到的觀念。這短短幾句話,也許是所有球迷都了解的基本知識,但說明了就一位職業投手來說,敢和打者正面對決,需要莫大的勇氣與心理建設。

隔日郭勝安隨著球隊離開溫哥華,回到位於華盛頓州東南部的三城市,就在八月二十二日,郭勝安再次出場,先發五局只掉一分的優質表現,讓他在一周內拿下兩勝,堪稱今年旅美投手之最。小聯盟的球季將在九月初結束,屆時郭勝安將會回到台灣繼續未完成的學業,直到明年春天再度赴美,繼續為尋夢之路打拚。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70期 2009/8/5

溫哥華加人隊(Vancouver Canadians)是加拿大唯一的小聯盟球隊,然而身處於冰球狂熱的城市,溫哥華當地人們對職業棒球的重視程度,遠低於職業冰球隊。

為了找回溫哥華人對棒球的熱情,加人隊的新東家選擇了與前任老闆完全不同的經營方式。首先,有別於前任東家與市政府採每年簽約的方式,新老闆向市政府租下Nat Bailey球場達30年之久。加人隊的球場營運經理J.C. Fraser表示:「從前球場內許多的維修都是以應急為主,非到必要的時刻,絕不修理,誰知道我們明年還會不會在這裡比賽。現在則完全不一樣,每件維修或保養都是為了未來5年、10年甚至30年,因為我們知道,這球場將是我們未來30年的家。」

有了30年的經營權,加人隊就像遊子找到安穩的家一樣,大刀闊斧的改善球場內的設施。也由於如此,將近60年的老球場因為經營者態度的改變而煥然一新,從外觀來看,完全看不出球場已歷經近60年的風霜。

除了硬體設施的提升,新球團在行銷方面也採取不同的策略。「接近群眾」成為加人隊的首要目標。團體票務經理Spiro Khouri說:「我們積極參與社區內的棒球活動,讓球團與社區之間沒有距離。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大溫哥華區(Greater Vancouver)內的居民對球團產生認同感,乃至於增加往後他們到球場來看球的欲望。」

如此一來,球團的票務系統成為革新的關鍵,Khouri說:「我們捨棄了一般職業球團普遍使用的語音系統,只要球迷打電話進來,一定會有專人馬上為他們服務,這是我們更貼近群眾的另一個方法。我們讓買票的球迷知道我們的名字,我們就像是他們的鄰居一樣,他們就會更想要進場看球。」

而在鎖定消費族群方面,加人隊過去的策略是讓球場成為青年男女交際應酬的場所,新的經營者則是讓球場成為假日家庭聚會的休閒去處。走進家庭、走入社區,讓職業棒球披上健康、清新的外衣,使得大人小孩們對球場與球隊產生好感,自然願意走進球場。

為了讓看球的體驗更加多元化,球團每個月於特定場次的賽後施放長達30分鐘的煙火秀。這對缺乏娛樂活動的溫哥華民眾來說,成為入場看球的另類賣點。由於溫哥華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加人隊同時也會舉辦一些特別活動,來吸引當地不同族群的民眾,如「日本文化之夜」(Japanese Heritage Night)等。

最後在散場時,球團的一級主管都會站在出口處與民眾握手,並向球迷說聲:「謝謝,晚安,歡迎再度光臨!」球團總經理Andrew Seymour表示:「這是我們能為球迷做的事,如果他們對球場有美好的回憶,下次一定會再回來。」如此貼心的服務,讓入場的球迷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至於加人隊新老闆的策略是否有效?根據票房顯示,今年加人隊的平均票房比去年同期多出近1000人次,這對只能容納5000人的老球場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如果再加上球迷們在場內的消費,數字將更加可觀。所以誰說小市場球隊沒有辦法獲利?只要經營者有心,小市場也能大獲利。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65期 2009/7/1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伊莉莎白公園旁的Nat Bailey Stadium,儘管一旁的公園遊客人潮從未間斷,卻無法留住眾人的目光,只因棒球在溫哥華已經不是主流運動。

一直以來Nat Bailey Stadium被人們稱為「北美洲最精緻」的棒球場,主要是因為它很小,可是設備很完善,球迷在此看球仿佛置身於自家後院一般,非常有親切感。這球場不但陪伴溫哥華居民歷經棒球在當地的興衰,也陪著不少當今大聯盟球星Sammy Sosa、Jim Edmonds、Rich Harden和Nick Swisher等走過艱苦的小聯盟歲月。

溫哥華的第一支職棒隊成立於1946年,當時的隊名是Vancouver Capilano。而在1951年時,Nat Bailey Stadium才被建造完成,不過當時的名稱是Capilano Stadium,Capilano的名字是取自溫哥華當地的一家小啤酒廠。

從球場完工至今這57年中,溫哥華棒球曾達到2次高峰。第一次是1956年,溫哥華球隊Vancouver Mounties升格至巴爾的摩金鶯隊的3A,到1969年退出3A的Pacific Coast League為止。之後9年,溫哥華沒有任何職棒隊,所以Nat Bailey Stadium變成足球場與舉辦其他活動的場合,棒球在溫哥華的發展也因此停滯了9年。

1978年,在溫哥華當地的飲食連鎖店White Spot資助下,溫哥華又有職業球團入駐Pacific Coast League(PCL)。White Spot獲得球場的冠名權,並用Nat Bailey(White Spot的創始者)作為球場的名字至今,球隊的名稱也改為現在的Vancouver Canadians。從1978到1999年,是溫哥華棒球最鼎盛的時期,在這22年中,溫哥華曾5次拿下3A PCL北區冠軍,更3度勇奪3A PCL聯盟的年度冠軍,22年來平均每年有24萬名觀眾入場看球。

而在多倫多藍鳥隊拿下世界大賽冠軍期間,棒球熱度更是到了頂點,平均入場人數高達近35萬人次,這對人口只有150萬的溫哥華來說,等於超過5分之1的人都進場看過球,可看出當時棒球的熱門程度已不下於當地的冰球隊Vancouver Canucks。

而就在2000年,雖然前一年Canadians剛拿下PCL的冠軍,可是奧克蘭運動家隊還是決定把3A球隊遷到沙加緬度,主要是因為Nat Bailey的設備與觀眾容量已無法滿足3A球隊該有的規格。其實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溫哥華市政府不願出錢提升這老球場的硬體設施,使得溫哥華又將面臨沒有職棒隊的窘境。

不過美國商人Fred Herrmann卻看中了溫哥華之前對棒球的熱情,決定把自己在奧勒岡州的短期1A球團遷到溫哥華,並沿用Vancouver Canadians的名字繼續經營。只不過短期1A的到來似乎無法滿足溫哥華當地人對棒球的渴望,再加上球團經營者無法與溫哥華當地民眾及企業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這8年來平均入場人次只有在3A時的一半,溫哥華人對棒球的熱度也相對的降低許多。

直到2007年,Vancouver Canadians才由溫哥華當地的企業家買回,由於過去8年的經營不善,棒球在當地人心中的排名早己掉到冰球與美式足球之後。現今的經營者最迫切的課題,就是要怎麼挽回球迷的心。這種現況是很值得中華職棒參考與學習的,因為只要經營者有心,球迷永遠都會回來,就算是再老的球場也會坐滿球迷。Vancouver Canadians正嘗試這樣做,那被稱為是台灣國球火車頭的中華職棒,能不能再用心一點呢?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