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什麼?夢想是什麼?夢與夢想又有何不同?

若問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著作「夢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中有著「人有被理性壓抑的潛意識,夢就是潛意識的表現」,這是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對夢的解釋。若再請問網路時代的神——Google,它說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這是一般對於夢的通俗解釋,但這兩個答案都不正確。

因為「夢」與「夢想」同時出現時,這兒的「夢」就不是睡眠時的「做夢」,而是心中的「作夢」,內容是美夢或白日夢,是人對於未來的期盼。至於「夢想」則更進一步,是為了達成美夢努力地去想,明確定義且具體地描繪出目的。簡而言之,夢是前端、夢想是後端,夢想是實踐夢,夢想是去行動!

而在近代的台灣棒球也一直有著夢,那個夢如王建民「I will show you.」廣告中所說的「你是麥堪去美國?」一樣,叫做——「美國夢」。

話說因美國是世界的頂端,從上世紀七零年代起,台灣棒球同整個社會一樣,集體作著「世界第一」的美國夢。於是從威廉波特、奇士美到勞德岱堡,從少棒、青少棒到青棒,從金龍、華興到美和,從冠軍、冠軍到冠軍,最終拿到了三冠王。(事實上台灣是以地區明星隊打敗國外單一校隊,奪得某一個三級棒球聯盟的冠軍而已,世界冠軍的封號是人為與政治操作的灌水稱呼)

不過棒球美國夢最重要的一塊,其實是打入成人職業棒球等級的美國職棒大聯盟,如古巴好手冒險叛逃,就是為一圓美國夢。可是台灣棒球美國夢卻一直沒有如學業美國夢一般,有人能到頂點拿下博士,只停學生棒球的等級。這樣的夢雖比空想好些,但跨出第一步卻不再前進,多年來原地踏步,似乎表示台灣棒球界一直作著某種程度的「白日夢」。

直到九八年,有個國小去過美國,棒打「美國囹仔」的年輕人,長大後跨出台灣棒球百年的第一步,與美國職棒球團簽約。他將先從所屬球團的小聯盟打起,目標是有天在世界棒球最高水準的MLB有好表現,以完成台灣多年的缺憾,這少年仔叫做「陳金鋒」。

然而夢是萬事皆可達,夢想就不是,多半很艱辛。這因於夢想與現實會有交互,難免有挫折。在挫折一多下就容易放棄,想離開這夢想,想回到溫暖的地方,想回到家……

今年,那逐夢先驅陳金鋒,選擇「暫時」離開他努力了七年的夢土,回到了台灣。的確這夢想幾年來很殘酷地折磨了金鋒,因為據粗略統計,一百位小聯盟球員,最終只有一位能升上大聯盟,此夢真的不容易實現。而且,現在看到金鋒被這夢想「摧殘」過後的內斂,再回想國歌最後一幕,零一年台北世界盃季軍戰,他一棒將球轟出,並興奮躍起目送球兒飛出全壘打牆外的開心自信模樣,兩相對照下更讓人深刻感受到此夢想有多沈重。

但就是因達到不易,更使夢想若能成真,會有真正的甜。那白日夢的甜,不過是自欺欺人!更可這麼說,沒暫時失敗,夢想不會甜美!被打擊是提煉甜度的必經過程,如有過痛,最後才痛快一般。

幸好,金鋒並無像那些失敗主義者,盡說些「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或「美好的仗已打過」的場面話!因為金鋒雖宣示必在台灣打滿一年,但和簽約球團協議,若未來有國外球隊要他,可隨時出國。這表示金鋒認知現在碰到生涯最大困境,但他並未放棄,他沒被擊「倒」,他只暫時被擊敗!

不過,在實現夢想中最常做的就是與自己對話,以來回檢證。而當不停地修正時,是會使夢想更明確,但也可能興起另一個念頭,放棄原本的夢想。

事實上這幾年金鋒已不再是無牽無掛的遊子,剛新婚妻子與漸年邁雙親的呼喚,在再動搖金鋒的決心,使得金鋒構築另一個夢(或放手原來的夢)——在家安穩地打球並陪伴他們。雖這是退卻,但畢竟英雄也是人,人有時真的很脆弱。

總之,從踏上完成夢想之路開始,其中克服困難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會超乎想像,這使得挫敗那刻,不禁想「暫時」離開。也或許,會因外在持續不佳的回饋導致內心重新審思自己要什麼,因此大幅更動夢想的內容,甚至不小心就放下了最初的夢。

可是「夢想」之所以偉大過「夢」,就在於它不只是「癡人作夢」,它化想像為實際,化不可能為真實,化調色盤為偉大的畫作,它最後必是真正快樂的所在!

對於金鋒,任何為他好的球迷都勉強接受這一年是個小意外,有天他會再去挑戰最高殿堂。至於陪家人的確也是個夢想,但相信金鋒在這打一年後就會感受到,那其實不過是受挫後暫時想要逃。見過世界頂端的金鋒,很快就會明瞭台灣不是自己的容身之處。

至於台灣,那些「自己孩子不要給別人欺負」似是而非的奇怪論調,只會使我們停在作夢的層次。台灣應勇敢去完成美國夢拼圖中最大一塊,去面對世界,去助金鋒面對自己,一起勇敢地去完成夢想。

本文原載於南主角2006.5.1~5.31第65期(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