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三場先發,經過270球的等待,眾人矚目的旅美好手王建民終於在五月十日、第三場出賽,對西雅圖水手隊拿下歷史性的一勝。王建民優異的表現,讓台灣球迷瘋狂,所有電子與平面媒體也競相大幅報導,一時之間各種榮銜高帽盡往王建民身上套,其中,尤以「洋基救世主」之名最受媒體青睞。

事實上,如果你有長期關注王建民在小聯盟的奮鬥歷程,對於他上大聯盟後的亮眼表現,應該不會太感意外。只是,身為繼陳金鋒和曹錦輝之後,第三位上大聯盟的台灣球員,小聯盟時期的王建民,與屢屢為國家隊建功的陳金鋒和舉手投足皆流露明星氣息的曹錦輝相較,由於不像陳、曹二者在出國前已經由國際賽打響名號,再加上其本身較為低調的個性,自然不易擄獲媒體關愛的眼神。

但對於媒體來說,昨日之不重視譬如昨日死,觀眾注目的焦點就是他們的新聞素材,於是,我們又可以看到媒體將其慣用的誇張渲染手法,用在王建民身上,諸如「洋基救世主」等各種大英雄主義的用字遣詞也應運而生。

王建民以一介菜鳥之姿,成功抵擋大聯盟重砲手的狂攻猛打,表現確實可圈可點,但真有優異到能夠成為「洋基救世主」嗎?事實上,對於「實力就是一切」的洋基球迷而言,這隻小老虎(王建民的英文名字叫Tiger)的表現雖然不錯,但所帶來的不過就是一場勝利,如同洋基在二○○○年世界大賽中喊出來的口號:「One Game, One Hero」,誰帶來勝利誰就是英雄,沒有人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救世主」,縱使是天價級的明星球員A-Rod,表現不佳時依然得接受球迷現實的噓聲。由此可知,台灣媒體除了習於誇大其詞,對於美國大聯盟的文化也不甚了解。

除此之外,這類自我膨脹的辭彙,更可看出台灣人習慣以管窺天的自滿心態。長久以來,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不得志,只能靠體育競技等可以在國際上發聲的機會一吐怨氣。基於這種心理的投射作用,作為少數能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的項目之一,棒球在台灣總背負著「揚眉吐氣」、「為國爭光」等發揚國族意識的重責大任,此次王建民在美國人的地盤──大聯盟成功登板,征服老外球迷的掌聲,自然也帶有鼓舞、振奮人心的效果。只是那些過度誇飾王建民在洋基球隊地位的形容詞,正好證明了台灣人自卑、乃至自大的無知心態。

將在明年開打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一向讓台灣人自豪的棒球,將首度正面對決大聯盟好手的嚴格挑戰,這或許就是眾多台灣球迷從世界五強的美麗夢境中,轉而面對台灣實是棒球邊陲國家,此一殘酷現實的起點。因此,需要救世主的,其實是台灣自己。然而,何謂「救世主」?

「救世主」一詞,起源於日文漢字,其意義相當於「拯救世界的英雄」。不管在日本還是美國,都塑造過許多類似的英雄人物,但它們對英雄形象則各有不同的詮釋。對美國人而言,所謂的英雄,是藏身於生活周遭中,暗地保護善良百姓的神祕人物,如超人、蜘蛛人、蝙蝠俠等,都是為了維護某個城市的和平安全、打擊犯罪,而經過喬裝打扮、隱藏其真實身分、可能就生活在你我周圍的平凡市民;至於日本,英雄的使命更是重大,他需要保護的對象不僅是單單一個城市的安危,對抗的反派也不是市井小民,而是威脅著整個地球人類存亡的龐然大物或外來侵略者,如酷斯拉等。

這些英雄形象,其實都是社會大眾心理的投射,反映出人民潛意識中認為需要被保護的範圍。而由美、日英雄角色的差異,即可以看出曾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日本人,不安全感較美國人強烈,他們也是以「拯救全人類」這種提升自我地位的手法,來彌補自身的創傷與自卑。

台灣與日本都有相似的理由,渴望讓自己成為舉足輕重的要角,但不同的是,台灣沒有塑造出來的想像英雄,只能在生活中尋找英雄,於是我們看到「洋基救世主」。但回到現實中,洋基真的有差到需要一個救世主嗎?這個由黃金打造出來的大帝國,只不過是一時陷入低潮罷了,王建民當然也還沒有偉大到足堪稱為「洋基救世主」。

況且比起洋基,恐怕台灣自己更需要「救世主」。台灣社會長期以來被名人八卦、政治口水戰、各種腥羶色新聞所包圍,而為了衝高收視率或業績,媒體諸公無不卯足全力下猛藥,讓各種負面的「深度」報導充斥媒體版面,久而久之也造成社會風氣的偏差。

王建民在大聯盟的出色演出,帶給洋基球迷的或許只是一場勝利的喜悅,但對台灣社會而言,卻有紮紮實實的正面價值,它可以影響深遠,也可以雲淡風輕,端看如何取材。

拋開威廉波特式的民族熱血,除了不斷重播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飄揚在大聯盟球場上的畫面之外,王建民能帶給我們的絕不僅於此。如洋基如何在用美金堆砌邪惡帝國的同時,還能笑擁盈餘?實在值得國內汲汲於轉虧為盈的各職棒球團深入研究。而媒體也該摒除井底之蛙的盲目吹捧,為國內球迷傳遞更有意義的資訊,並且替王建民正名:王建民不是洋基救世主,是正港的台灣英雄!

本文原載於新台灣 2005.5.21~5.28第478期(李依蓉/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