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球季年度各大獎項已於日前宣布,其中總教練獎分別由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的魏吉(Eric Wedge)與亞歷桑納響尾蛇的梅文(Bob Melvin)奪得,值得注意得是,兩人不但都替球團拿下隊史第一座最佳總教練,也同樣都是捕手出身。

以為這是巧合嗎?那你可錯了,像剛接洛杉磯道奇教頭一職的王建民恩師托瑞(Joe Torre),就曾六度以捕手之姿入選明星賽,在紐約洋基接替他的吉拉迪(Joe Girardi)也於本壘板後方打滾十五年,而被托瑞取代的利托(Grady Little)儘管當球員時沒打進大聯盟,但也以捕手身份在小聯盟奮鬥五年。

細數2008年的大聯盟教頭,會發現其中14人以捕手資歷為主,差點就過半,也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外野手(共四人,但外野手可是包括左、中、右外野三個位置),內野防區裡最多的游擊手只有三位,捕手和其他守位的差距頗為可觀,綜觀歷史來看,捕手當總教練的優勢並非特例,這幾年來幾乎每年大聯盟總教練都有十人以上具捕手背景,史上捕手出身的總教練持續排名第一,約是排名居次(二壘或游擊)的一倍。

會造成如此結果並非僥倖,畢竟捕手是棒球場上唯一面對所有球員者,能看到比賽的演進過程,守備、攻擊、投球都一覽無遺,還得熟悉對手,體驗全方位的棒球,整場比賽都需要集中注意,「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來面對所有事情,並得和其他選手互動,領導力、洞察力和整合力更是不可或缺。

而且,捕手是與監督最接近的一人,捕手最有機會從總教練的角度來看比賽,也得知道投手狀況、了解總教練暗號、作戰方式、守備安排,才足以帶領球隊,若不學習照著總教練的思維模式,要適應比賽難上加難,而總教練最常面臨的問題之一,何時動用牛棚,捕手也是場上球員裡最明瞭情勢的唯一人選。

由於棒球比賽中投手佔相當重要的一塊,而捕手是唯一、參與每顆球的選手,在分工越來越細緻的現代棒球,先發、中繼、後援一字排開超過十人,捕手得熟悉十多位不同功能、特性的投手,像在什麼球數、壘上得點圈跑者時該如何對付打者,並得照顧心理層面,幫助投手面對打者、解決危機,讓球員感到自信來應付困境。

相較之下,在棒球各位置當中,投手由於可替代性最高,加上對球賽參與過於局部、片段,以及指定打擊制度的誕生,導致投手不易和跑壘、打擊沾上邊,對比賽的認知受到侷限,對於擔任總教練一職反而不利,在現今大聯盟球團中,僅聖地亞哥教士的布萊克(Bud Black)是投手出身。

反觀台灣,捕手出身的教練並不常見,如曾智偵、洪一中等人,但倉促接掌兵符的曾智偵沒展現在選手時代的功力,相較而言有充裕時間學習的La New熊洪一中比較成功,而在本地的棒球文化生態下,台灣職棒常過於短視,多以知名度或資歷做考量,先選戰功彪炳,而國家隊成員、明星球員、或國外有興趣的,這些人選卻多以投手為主,這樣的安排是否恰當,值得深思。

問題來了,知名度、資歷或地位,是否等同總教練的憑證嗎?並不見得,現役大聯盟監督中,有七人完全沒上過大聯盟,若加上生涯出場數少於一百場者,將超過三分之一,球員時代戰績不顯赫,和適任與否毫不相關,如現役教頭勝場數排名前二的聖路易紅雀拉魯沙(Tony LaRussa)與亞特蘭大勇士考克斯(Bobby Cox),兩人在球員時代都不順遂,但帶兵起來一樣威風八面。

當然,捕手的「優勢」也證明,並非全部監督都具備捕手背景,還有明星球員勝任監督重任,捕手在球員時代的體驗,只是讓他獨佔先機,並非入門保證,除了擔當指揮中心、綜觀全局外,還得看是否有「慧根」與個人的造化如何,台灣在選教頭人才的同時,也需全方位的考量,方能找到最合適的人選。

本文原載於TaiwanNews 2007.11.27第318期(林言熹/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