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8/15(杜堽/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國際棒球史上首度採用的突破僵局制,沒想到第一次登場就獻給中華隊,而不幸的是,中華隊在延長賽第11局下的一陣兵荒馬亂後,創下在重大國際賽史上,首度敗給中國隊的悲壯紀錄。

中華隊本來就沒把握要七場全贏,但為了擠進前四強,這場是絕對不能輸的比賽,因為若輸了,面子上掛不掛得住倒在其次,但接下來的比賽,幾已無退路,且肯定會更難打,才真叫人擔心。

這場比賽很明顯地就是輸在牛棚戰力!近二十年來大聯盟的投手專業分工結構之發展歷程已幾近大功告成,甚至明確地告訴大家,牛棚早已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重要關鍵!有實力的球員,已不一定要再以先發投手為首要達陣目標,因為MLB級的教練,會根據個別特性,把選手放在最適合的位置。

但在台灣,好的投手管你是什麼類型,一律擺在先發位置,次等的選手或是手臂投壞了才放到後援,因此不論在業餘或是職業比賽,我們常常看到某些後援投手會淪為敗戰處理投手,而讓投手先發、後援兩頭跑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抓先發比較重要」,這是一般基層教練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旅外投手都是先發型的投手,道理很簡單,年輕的潛力股菁英,統統都像「拉夫」般,被「綁」去當先發了,自然而然被挖角的對象,也都是那些先發投手。

但到了美國之後,這些投手的定位可就不一定了,今年季中被藍鳥解約的耿伯軒,在小聯盟都是待在牛棚,國際賽一度表現相當優異的增菘偉,也從先發轉任牛棚,這些都是美國棒球精密的「專業分工架構」的策略性專業考量使然。

當然幾十年前的MLB,也曾一樣迷信先發投手完投的能力,連二郭一莊那個時代的日職也差不了多少,但時代在進步,棒球觀念也隨時在進化,MLB的牛棚價值早已一日千里大躍進了,當下也更不可同日而語了。日本近十年來也跟上了腳步,那台灣呢?還是沒啥長進和變化!三級棒球也就算了,連打到第19年的CPBL也是如此!

今年幾位表現優異的新人,像興農的速球男林其緯,原本季初就被定位為終結者(Closer),其表現也頗符合教練團的預期,但隨著興農先發戰力吃緊,教練團竟然又把林其緯給拉去頂替先發的位置,而且還先發救援兩邊兼顧,結果時間一久,他的表現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米迪亞暴龍隊的新銳左投賴俊男則更慘,原本是先發投手的他,因為球隊後援戰力吃緊,也是被迫要兼顧救援的工作,過度操勞的結果,終於被搞到最後還是進入傷兵名單。這種職棒元年思維的投手調度,竟然還活生生地出現在現今的職棒球場上,簡直匪夷所思!。

而棒球界只重視先發投手的陳年老觀念,也直接影響到觀眾的注目焦點,這兩年爆紅的王建民,就是標準的先發投手,他因表現相當出色,也就極受台灣球迷的喜愛,但今年的郭泓志,卻已然在牛棚闖出另一片天,現在更是道奇隊總教練托瑞最信賴的後援投手之一,不僅從一般中繼被拔擢為設局投手(setup man),最近更升級為Closer了,且其各項戰績數據,都始終維持在高檔,但他的名氣與受歡迎程度,卻遠遜於建仔,連建仔受傷的這兩個月,他也沒啥機會浮出水面,體育台依然將重心放在轉播洋基隊的比賽,球迷們關心建仔何時復出的消息,還是勝過小小郭的出賽新聞。

既是天生好手,又為何非得爭取當先發不可?待在牛棚幫球隊止血或守住勝果有何不好?小小郭在道奇隊牛棚轉型成功的例子,不正是一部活教材,值得台灣球界更進一步好好深思和反省嗎?

奧運棒球前三場出賽的中繼投手,不論是鄭凱文、倪福德,還是承擔這場敗戰的陽建福,在母隊都是先發投手,因此在後援方面的表現不佳,有時真的不完全是他們的錯,因為平常就鮮少有這樣的歷練,臨陣磨槍被趕鴨子上架,要怎麼準備,又要如何調整?

過去陽建福在國際賽只要被擺在先發位置上,通常表現都很不錯,但偶爾兼差後援時,則不時會打擺子,這就是角色適應上的問題了。

也因此,這次「意外」輸給中國,反倒把台灣棒球的牛棚建構之戰略思維的種種缺失,給完全揭露出來了。輸球固然令人痛心,但要輸得有意義才好,希望這次的敗戰,可以如醍醐灌頂般,及時點醒國內棒壇主事者,而今而後煩請更加正視和重建牛棚投手的戰略價值觀,徹底落實專業投手的專業分工制,唯有如此,台灣棒球的未來,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有朝一日一舉突破「永遠拿不到世界一級大賽冠軍」的僵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