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8/22(張博亭/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強隊較佔優勢,為什麼?
棒球比賽有所謂的called game(提前結束比賽)制度,可以說是為了強隊所設計,希望實力懸殊的比賽能早點打完,讓選手有更充分的時間休息,以面對下一場賽事。而所謂的「強隊」,其義務即是滿足觀眾的期待、達到電視轉播單位收視率的要求,並完成國際棒總所勒令「比賽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的責任。

然而,當強隊不能扮演好其角色,滿足以上需求時,表示場上出現了對強隊不利的狀況,例如強隊投打狀況不佳、弱隊死纏爛打維持僵局、或強隊自己發生守備問題。當很多狀況不在預期中時,就必須付出代價,也就是被對手拖著跑,失去掌控比賽的主導權,於是乎進入延長賽,被迫啟用「突破僵局制」。

事實上,「突破僵局制」實施的原始精神是希望比賽時間不要拖太久,能夠提早結束,然而,這不就是強隊原本該盡的義務嗎?對於開始使用新制的兩支球隊來說,球賽等於是從零比零開始。其實強弱隊交手,若進入延長賽,某種程度來講包含了一些運氣成分,而這種「天天過年」的戰況不會一直持續,「強隊」之所以被認為強,是因為賽前評估其整體戰力優於相對較弱的球隊。

因此,從「實力」的角度來看,強隊可擔任關鍵一擊的球員以及守住勝利的牛棚投手,都多於弱隊,弱隊認為自己能把比賽逼進延長賽已經很不錯了,換個角度講,是對自己的投打戰力較沒有信心,認為可能無法突破僵局,於是在無人出局一、二壘有人的狀況下,戰術可能會趨於保守,先搶分再說,因而對強隊而言,較容易去臆測對手的戰術並出招回應。

此外,雖然打入延長賽,但強隊原有的投打優勢仍在,反觀弱隊雖發揮了小蝦米力抗大鯨魚的精神,但為了能拖住強隊,可能已耗盡戰鬥力與意志力,在總教練幾乎是機關算盡的情況下,弱隊會開始出現彈性疲乏的情況,其穩定性也會跟著受到影響,因此比賽進行得愈久,強隊的優勢會愈明顯。

當羅國輝在兩岸大戰結束後談到,「突破僵局制」本來就對弱隊有利時,或許從戰線的延長和整體戰力的優劣來看,這句話不一定成立,因為當強隊有能耐多打一些分數時,理論上應該也有能耐守住領先局面。「突破僵局制」企圖用規則創造齊頭式的平等,但是,交戰雙方真的是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嗎?似乎並不盡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