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Taiwan News 359期 2008/9/11(胡立寧/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奧運結束,本土職棒復賽,大家都在關注當北京一役成績不如預期下,在地職棒票房是否至少能重回七月水準。過去,兄弟象球星彭政閔所發表的塞車論,獲得很多球迷回響,進而進場。只是,為何恰恰在受訪時講出這樣一番話,能得到支持者以行動來回應,同樣地,其他許多球員也都曾提到希望粉絲多進場為他們加油,但效果卻沒這麼好?或許,這就是選手和明星在球迷影響力上的差異。

從事棒球,這些人都是以球員身分出發,只是有的後來成了球星,有的始終還是選手。那到底要具備哪些條件才算明星呢?沒有例外地,想發出星光,實力應還是最基本的第一步。但好球技是內斂魅力,光有技術若沒其他條件輔助,還是不太能引起球迷注意。除非像王建民那樣,擁有超強本事,就算他再怎麼不多話,卻還是深受支持者和媒體喜愛。

也就是說,打得不錯是脫離一般選手的首要,但還須加上形象塑造,及與球團行銷的結合,然後具備這些的球員才能吸引球迷,替職棒隊和母企業加分,進而被稱為「球星」。所以要成為一名明星,除球員自身得付出努力外,球隊也須給予選手資源,比如幫他們開課,使每人都知道如何與記者和球迷應對。

而且,母隊也要在「適當時機」替球員和球隊找到在媒體前曝光的機會,例如統一7-11獅隊在今年就成功地把旗下好手和母企業7-11的商品做結合,La new熊隊也常請自家主將代言相關企業產品,這些都是既能讓母公司達到廣告效果,又能增加球員知名度的合作,可把球員逐步「球星化」。只是,增加知名度也須適可而止,畢竟棒球人的舞台是在球場上,而非螢光幕前,球團過度操作,使球手變成演藝人員,可能未必是好事(如SBL)。此外,另一方面,對運動員來說,外貌帥氣只能加分,專業、形象及親和力才是關鍵。

若能夠成功地在隊中塑造出球星,那對團隊、個人、母企業來說是多贏結局。只是,成為一名球星後,雖未必能使自己名利雙收,但卻一定能獲得更多粉絲力挺與傳媒關注,當然,這是助力,也是壓力。所以,一名「真正」的球星,抗壓也是要克服的課題。例如:潘威倫在今年締造跨季連勝紀錄時,那時媒體和支持者對這成績的關注度甚至超越他自己,如此沈重「關心」他須孤獨一肩扛起,這是身為明星須面對的。

所以,其實就台灣職棒而言,要塑造出一位球星並不是容易,得要球員、球隊、母公司等各方面的美好配合。不過,台灣常參加的國際賽,卻是能使球員「成名一瞬間」的好舞台。畢竟,大比賽總是台灣最多人關注棒球的時刻,因此若有國手能在此刻有好表現,那麼這名球員很有可能迅速飛上天際成為一顆星。再加上,平常不報導野球的綜合媒體此時會推波助瀾,這也絕對讓選手知名度在短時間內大大提升。但是,快速成名總是比較不穩固,因球迷快速增加,期望也就更多,壓力也就馬上提昇。能否抵抗這麼廣大的「關懷」,就成為在國際賽立刻「變身」為球星的球員們,要去面對的。

總之,雖目前本土職棒各隊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球星存在,可勉強撐起場面。但對各隊來說,若希望產業越來越繁榮,繼續培育「新星」絕對是不能懈怠的工作。所以,那些尚不是球星的人請努力,好好展現自己,也請球團們不吝於投資。至於,已是球星的,請不僅要以自身經驗提攜後進,更別忘本,還是要替球隊締造好成績。因為身為球星,使命感也是不可或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