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9/17(饒駿頌/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贏在前輸在後」的台灣棒球文化(系列五)
一個又一個登上棒球最高殿堂的選手,為台灣棒球帶進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概念。但是,在台灣擁有這些最高水準球員的同時,卻還見不到具有國際水平的教練。不僅如此,台灣本土的教練團,似乎還一直停留在「土法煉鋼」的階段,於是,「贏在球員,輸在教練」的情況,正逐漸在台灣發生。

所以,眼前的台灣棒球,需要一個「拉斐爾」。

2003年,為了拓展更大的市場,大聯盟開始和中國的棒球協會建立合作關係,曾經擔任過西雅圖水手隊、芝加哥小熊隊以及密爾瓦基釀酒人隊教頭的拉斐爾,從此展開了中國國家隊總教練的生涯。五年來,在美日所提供的資源協助下,中國隊不停的移地訓練、比賽,終於在北京奧運達成「擊敗中華隊」的歷史任務。

即使棒球在中國還是冷門運動,即使這支國家代表隊在奧運過後「解散」了,拉斐爾也隨之結束了中國國家隊總教練的生涯;但拉斐爾,又或者說拉斐爾帶來的一切,在中國棒球發展史上,絕對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

這是中國的情況,那台灣呢?

去年亞錦賽前的「亞錦資格賽」,參賽的四支隊伍菲律賓、巴基斯坦、泰國和香港在場上奮戰時,許多在場邊或是透過電視觀看的台灣球迷,都不免略有微詞地說:「球不是這樣打的。」確實,看著內野手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幫外野手轉接回傳球、投手一不小心就投手犯規、因為跑壘的失誤而失去得分機會時,大家都可以輕易的感覺到,這些「棒球發展中」的國家,在打擊、守備、跑壘各方面,除了技術上的不足外,還有一些觀念上的嚴重錯誤。

同理,在美日等國的眼中,還稱不上是「棒球頂尖強國」的台灣,在各方面到底又有哪些不足呢?

關於棒球,一定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一些隨著棒球不停演化,我們沒有跟上的事,一些讓台灣總無法和現代棒球強國畫上等號的事。這些未知的領域,可能是關於球場上的,是投打跑守之間的新觀念也好,是完整健全的球員分工也好;也有可能是關於球場外的,是各層級球員的訓練與養成方式也好,是受傷球員的治療與復健態度也好;總之,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因此,為了盡快學會這些本領,跟上棒球強國的腳步,台灣迫切需要一個「拉斐爾」,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現在的台灣棒球,需要一個更專業的教練團隊,進駐中華職棒也好,直接帶領國家隊也好,都會產生正面的效應。或許有人會說,教練必須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對所有選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現在就算引進國外的教練團,對於台灣棒球的發展,也不可能立刻收到顯著的效果,甚至更直接地說,別以為找了外國教練,台灣就可以在明年的經典賽一飛沖天!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這是事實;本土教練的養成是必要的,這也是事實。但台灣棒球確實在發展上遇到了瓶頸,再說,台灣目前根本沒有在進行本土教練的養成,只是不停地進行本土教練的汰換。看看對岸的中國,對於棒球這個冷門運動,都花了至少五年來準備奧運;那麼被許多人視為台灣國球的棒球,為了蛻變進化,大家願意等多久?

如果,台灣不趕快找來一個足以傳道授業解惑的「拉斐爾」,這種「贏在球員,輸在教練」的現象,勢必會不斷在國際賽重演,而「贏在前,輸在後」的台灣棒球原罪,也將永遠無法獲得救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