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新新聞周刊 1029期2006/11/22(李祖杰/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由於距離刊出日期已將近兩年,有時效性的問題,這點還請讀者見諒。
職場競爭有句名言「態度決定高度」,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升遷和收入與其工作倫理和敬業精神息息相關,當然,此說的訴求對象並不僅止於朝九晚五吃人頭路的上班族,在職業運動競技場上出風頭討生活的職業選手也同樣適用,否則傳媒幹嘛動輒指指點點某某某的年薪多少或身價幾何等等云云?

可笑的是,上述這個論證在台灣職棒的立基非常脆弱,因為在La new熊未出現前,號稱清新健康的CPBL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支球團夠格自詡是所謂的「職業球隊」。道理很簡單,本土職棒糊裡糊塗混了十幾年,不對等的勞資關係,不公平的遊戲規則,不完備的典章制度猶俯拾即是,試問這麼不健全的經營環境怎麼可能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職棒勁旅?大家不過是披著「職業/球季」的虛飾外衣,遂行「業餘/盃賽」層次的準詐騙把戲罷了!

君不見,去年中職總冠軍興農牛在首屆亞洲職棒大賽應了「牛牽到東京還是牛」這句台式歇後語的窘相(被日職總冠軍羅德隊七局買單)嗎?須知,亞職賽表面上似以國家為競爭單位,實則是以各國單一球團為參賽代表,牛隊的荒腔走板除讓國家顏面盡失,也把「台灣究竟有無職棒球隊?」的大問號給徹底揭露出來,更迫使CPBL球迷逐一甦醒,認清中職格局輕薄短小的真面目,只怕這亦是歪打正著的牛隊,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台灣棒壇所做的最大貢獻。

所幸「台灣棒球有否職業化」的認同/被認同危機,在La new今年的精采演出後已暫告「局部」解除了,只可惜台灣棒壇除面臨「職業化皮相」的內部危機外,尚有「全球化浪潮」如芒刺在背般虎視眈眈的外部危機,而La new因亟欲插旗東京巨蛋的豪氣之旅終究受挫,充其量僅能就個別球團的努力,展現「內部危機處理」的能耐(該隊「捨我其誰」的命題),並無法完全排拒「外部危機管理」的需求(該隊「我為魚肉」的難題),因為以美國大聯盟為棒球利益分配中心的全球化食物鏈生態已形成,La new球員恐遭日職挖角的傳聞,不過是西風東漸後弱肉強食驚濤拍岸現象底下的一個小泡沫罷了。

其實在國際棒壇權力位階的分工架構裡,全球化就是美國化,也由於MLB創造「資本高度集中,人才密切交流,技術快速提升」(中職罩門莫此三者為甚)的正向循環,山姆大叔主導經典賽建制化的正當性自不容懷疑,而WBC問世後,表演性的美日職棒明星對抗賽和區域性的亞洲職棒大賽皆淪為次級品,La new雖對本土職棒的結構性雙重困境做了重大突破,將「職業化」的CPBL球隊升格為準中華隊,把台灣推向「全球化」的國家競爭聯合戰線,贏得球迷的喝采和尊敬,成就非凡值得肯定,但不應以撂倒南韓的階段性「強度」為滿足,要以建構「擊垮日本,超越勝負」的獨孤求敗情結為終極經營目標,唯有如此,熊隊在東京巨蛋雀躍的畫面才有可能在全球任一球場「永遠停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