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10/1(陳建欽/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在電影《海角七號》所掀起的國片風潮下,其後上檔的《囧男孩》也因而受惠,締造了不錯的賣座成績,雖然是搭上票房順風車,卻也同樣是部紮紮實實的好電影。

《囧男孩》裡的兩位主角「騙子一號」、「騙子二號」,分別生長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但他們依然有著樂天的想像能力,幻想著可以馬上變成大人、可以不用寫功課、也沒有愛打人阿嬤的「異次元」。他們努力地實驗、也努力地存錢,只為了要離開現有的生活,去到那充滿美好想像的、不必再回來的「異次元」。

看著電影裡的小男孩,彷彿也是每個人的童年化身,為了一個虛幻的目標而用盡方法去努力,其實是很感動的。在現實中打滾多年的「大人」們,早就習慣以金錢和數據來衡量生活中的一切,虛幻而不可計量的目標自然就容易被捨棄,夢想也是。

在真實的生活裡,有許多像《囧男孩》主角那樣年紀、皮膚曬得黝黑、笑起來一臉陽光燦爛的少棒球員,常可以看到他們擠在電視鏡頭前,大聲喊著「長大要變成王建民」。很美的夢,但在大人的眼光中,卻也是個如同「異次元」般的虛幻目標。

王建民能成為台灣之光,除了實力、個性外,還有機運的配合,絕非是天生好手或日夜苦練就一定能達成。而且,在成長過程中,除了長高、長壯、認真學習與努力練球外,還要避免遭到過度使用、避免嚴重的傷痛、避免不良的朋友與不好的生活習慣。

即使被國外球團順利簽下,也得面對有點漫長、有點孤寂、有許多競爭壓力的小聯盟生活;若能幸運晉升大聯盟,除了面對頂尖打擊好手的挑戰,還要面對看台上愛恨分明的掌聲與噓聲。想一路走來風雨無阻,進而攀上王建民創出的成就高度,絕對是難度超高的「夢想」。

喊著要成為王建民的男孩們,可能還不很清楚這段艱苦的過程,他們或許只想著,成為王建民就可以不必再用縫縫補補好幾次的棒球,也不必在球場外辛苦尋找打不見的球,還可以賺很多錢給家裡,又會廣受大家的喜歡與支持。

夢想,也許就該這麼單純。

有時,一場少棒比賽會比職棒季賽來得精采,原因或許就在於單純打球的心態。小球員們沒有薪水考量、沒有紀錄的追逐與締造、也不用擔心票房問題,就只是開開心心地打球,然後想著自己要變成王建民、變成陳金鋒、變成彭政閔,單純而努力。反之,長大後的成年人,卻開始斤斤計較著一切,甚至,球場外的算計謀略比球場內的還要多上許多許多,夢想早已被遺忘在童年記憶中,不復追尋。

生活的現實是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但長大後的我們依然可以保有夢想的能力、依然可以選擇面對夢想的方式,就如同《囧男孩》這部成長童話的宣傳標語一樣,「慢一點,讓童年的勇氣追上你」,只要喜歡,就編織一個夢想去追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