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Taiwan News 364期 2008/10/16(劉錡霖/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才剛感受到秋天的涼意,台灣棒球就已「多事」。經典賽的總教練大位,經過業餘與職業球界兩方的小小角力,才宣布由業餘教練葉志仙接任,中華職棒旋即爆出米迪亞暴龍隊高層主導打假球事件,讓台灣民眾又是一陣驚愕。

球迷們在經過一波波的假球事件後,或許已經麻痺,也或許看球的角度已精進深化,懂得去支持認真打球的球員與用心管理的球隊。其中也有不少極理性的球迷直接往棒球數據去鑽研,試圖在繁複的數據中,找出台灣棒球的正確發展方向,這些人就被稱為「數據派球迷」。

只要流連於各大棒球討論區中,就可以看到數據派球迷所留下的足跡,像是打擊上的XBH/AB、Power、RISPBA、VORP、WS、RC…等;投手的、DICE、BABIP、ERC、LIERA、BsRA9、VORP…等;守備的FPCT、RF、ZR…等,大概都躲不掉數據派球迷的統計、分析與評論。但一項運動並非單純用一堆數據就能完整表達,也因此,要單從數字中尋找出棒球的問題,就容易造成某些癥結點被遺漏或疏忽。

讓我們先循著記憶,回想一九七零年代的威廉波特少棒熱潮。當時,因為退出聯合國及中美斷交等事件,讓台灣在國際社會中趨居弱勢,而看著中華少棒隊的小球員們在球賽中慘電外國小朋友時,彷彿就在為台灣人出一口怨氣。自此之後,棒球似乎就和民族尊嚴纏綁在一起,每支中華棒球代表隊,都背負著整個國族尊嚴的沉重壓力,在各項大大小小的國際賽事中征戰。至今,時局已有所演變,棒球的技術與商業化經營也大有進展,我們卻仍習慣性地將相同的國族重擔放在代表著台灣的每一位球員身上。比較著這兩年多來的王建民熱潮就可以略為理解:

一樣是看著台灣人遠在美國的土地上揮舞著國旗;
一樣是熬夜看現場轉播;
一樣是在隔天聊著昨日深夜的比賽;
一樣是贏了球就好像心靈得到慰藉,輸了球心情就變得苦悶。

這種「勝利是比賽一切」的觀念,背後有著上述歷史淵源所導致的根本性習慣,讓台灣的棒球環境受著制約,也使得球員及教練的培養與保護機制、職業聯盟的商業經營制度等,許多發展進程都很難追得上美國、日本、古巴等棒球強國。那些只以數據來看待棒球的球迷能看出棒球問題的全部嗎?恐怕是不能。

數據派球迷蒐集並統計了許多龐雜的數據,也搬出大量的專業分析和檢討,像是由數據來看棒次的順序、守備位置的安排、投手的調度等,都常被提出來討論。可是,無論如何精闢的數據,都只能看見球場內的問題,況且,棒球也並非由一堆數據組合而成。數據只是比賽結果的統計分析,但是造成如此結果的原因就不一定能確切地剖析出來。例如,要瞭解一位打者在打擊方面的問題,光從數據就不一定能看的出來。若數據上顯示某位選手的長打能力不足,原因會是什麼呢?是天生條件不佳還是肌力訓練不足?是揮擊時踏步有瑕疵還是手臂太早伸直?答案是無法由數字中明確找到的,更別提一些和棒球本身無關,但卻會影響到比賽的外在因素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統計數據在棒球中毫無用處,事實正好相反,現代棒球更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原本需要藉由訓練來解決的問題,以傳統的方法搭配數據輔助,效果會更好。選手的價值評估、合適的先發名單挑選、投手的投球數與出場間隔、戰術運作的最佳化等,都可以靠數據來佐證、來得出最佳選擇,這才是利用數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這方面就交給善於數據分析的球迷去耕耘吧,其它的問題則還需要廣大的球迷一起加油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