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10/13(方畿/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統一獅在10月5日擊敗米迪亞暴龍後,確定以年度勝率第一的資格,獲得總冠軍賽的首張門票;同一時期美國大聯盟國聯的小熊隊,卻被道奇隊以0比3的絕對優勢,在季後賽第一輪橫掃出局,百年未獲世界大賽冠軍的遺憾,只能無奈地再添一筆。

一個是地球彼端的美國職棒小熊隊,一個是近在眼前的中華職棒統一獅隊,這兩者有何關聯呢?對支持小熊隊的球迷來說,除了必須忍受一次又一次鎩羽而歸的煎熬外,還非得活得夠久,才有機會看到小熊隊參加世界大賽的盛事,這情何以堪?換作是台灣,早已起壇作法,想盡各種方式,非得擺脫噩運不可。

姑且不論統一獅隊相關企業的7-ELEVEn便利商店,是如何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單就中華職棒創立以來,唯二的兩支元老球隊兄弟與統一,即使戰績也曾積弱不振,但在球迷的支持與球隊的永續經營下,走過風風雨雨,依然挺立近二十年。

儘管成績不佳,或是虧損連連,球迷的情義相挺,都是讓球團繼續支撐下去的最大力量,中、外皆然。

回想起中華隊兵敗北京奧運的窘境,似乎在這一時刻又煙消雲散,船過水無痕,但是中華隊這幾年在國際賽的戰力薄弱,卻是不爭的事實。與其期待下次重大賽事時,面臨的還是本土球員老化、投手戰力不足、徵召困難等積弊已久的問題,不如正視國家棒球運動發展的難題與瓶頸。

台灣屬高密度人口社會結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於北部及西部都市及沿海平原,土地寸土寸金,單就縣市而言,腹地內部能有個像樣的棒球場畢竟不多,更不用提鄉鎮或各基層學校,當空間限制一項運動發展時,運動人口的普遍性與進階性,必然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因空間的狹隘,喜愛棒球的群體,僅能在有限的場地,做些簡易的傳接球動作,無法呼朋引伴進行小型對抗的競賽,樂趣自然大減,部份稍具基礎的人才,更因就讀學校沒有棒球場地的關係,無法組織球隊,而漸漸遠離棒球運動。

另一項資源性的問題,則是以學校作為棒球運動推展的基本單位,最大的缺點就是經費的來源。棒球是一項高消耗、高支出的運動,即便有教育部的補助,但要學校投入心血,好好地培養一支球隊,勢必耗掉學校大半的行政事務費,試問有幾位學校的負責人,能有如此的擔當,只投注在棒球運動的發展上,而捨棄校務或其他運動項目?

另一個實務層面的問題,則是社會教育的共識性。棒球雖是社會大眾人人喜愛的運動項目,然而卻是旁觀者眾,真正涉入者少,即使碰上國際性重大比賽,頂多聚焦一時,一陣搖旗吶喊後,剩下的只是無關痛癢的檢討,實質的問題依舊存在。這就像是市場供需的問題一樣,想要有一支好手如林的國家代表隊,甚至第二代表隊、培訓隊,當人才供應出現了斷層,整體戰力能好到哪裡?大家心知肚明。

將棒球運動視為足以代表台灣體育發展的象徵,必須是政策面與實務面相輔相成,並以「國家級運動」的規格來進行整體規劃與全盤考量。以棒球在台灣受到全民重視的程度,期望獲得工商企業的支持或贊助,單就台灣五百大企業而言,簡直是九牛一毛、輕而易舉。我們再阿Q一點,若是政策面允許,國家不妨考慮設立「獎助工商企業推展棒球辦法」,獲得年度總冠軍的球團予以大幅減稅,亞軍也可享有賦稅優惠,不出幾年,台灣棒球的普及程度一定大增,人才斷層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提振國家棒球運動整體水準,也非一蹴可幾;想讓中華隊再次揚威國際,除了在場內拚鬥的球員外,場外的最佳第十人,更應義無反顧,勇敢站出來,為棒球運動盡一分心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