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11/21(李祖杰/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有一天,在錄製電台節目的空檔,莉雅跟我提及,某日她和媽媽行經市中心時,在一家兼賣冷飲的檳榔小鋪前,瞥見顧店的小姐,眼睛直盯著電視螢幕,收看大聯盟季後賽的直播畫面,整個人入神到,竟渾然不覺有客人上門來買東西了。

莉雅說,那一幕景像令她印象非常深刻。除再次印證棒球運動果真是很多台灣人共享的「休閒選項」外,大聯盟旋風亦伴隨王建民熱潮,恣意穿梭基層各地大街小巷扎根了,好像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在認同莉雅經由細膩洞察所得的「結論」之餘,倒沒忘了要掉回頭來點醒她:那麼專注投入的觀賽態度,和簽賭文化遍地開花的「幕後盛況」,或許難脫干係吧。而最有趣的恐怕是,莉雅透過目擊再儲存的「圖檔」,其實已暗藏不少早就被「格式化」良久的「價值衝突」反差面相,其錯亂的文化意涵更極具對比性,可澈底揭露所謂的「台灣經驗」確有睥睨全球獨領風騷之處。

題外話的熱身動作至此暫告一段落,現在言歸正傳。

檳榔,被國家政令反覆宣導為「有害生理健康」的口腔咀嚼物,疑似會抑制個別生命的延展期,間接提高全民埋單的醫療成本,卻又不是違禁毒品,人人皆可駐足另類路邊裝置藝術的「西施櫥窗」前銀貨兩訖。

棒球,獲大眾傳媒推波助瀾為「有益心理健康」的頭腦體操課,確定會強化國族意識的凝聚度,間接彌合藍綠撕裂的土地認同,卻又不是法定共識,大家只能寄託另類情緒發洩管道的「國球迷思」裡免責消費。

檳榔「排放」的血紅渣漬,也隱約遭超連結成「階級劃界的斑駁殘跡」,區隔了白領知識菁英的皓齒與農工勞力族群的牙垢「乃其來有自」,但在城鄉差距持續擴大,且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態勢下,此對立性差別的深層意義究何在?莫非僅止於「珍惜生命,養顏有術」和「混口飯吃,死不足懼」的存活觀有異而已?享盡「權力集中,財富壟斷」既得利益的上位優勢者,於強制規範下位者的「健康」定義及標準,並據以施行政策俾落實社福之同時,有無這種警戒心?

檳榔汁液乾涸後像塗鴉似的暗紅印記,除見證了「社會位階涇渭分明,相互對話空間貧乏無比」的現狀外,也無可免地將招致「被人工用力搓揉,費勁清洗後的表面,已然刮痕累累」的命運,反觀棒球表面「扣」人心弦的鮮紅縫線,則又另當別論了。

棒球,總是沐浴在被高度甚至過度「投注」的詭譎氛圍中,它雖備受尊崇和禮遇,也將各自坐擁「檳榔文化」兩極底下,彼此之間欠缺交流,甚且如此疏離的芸芸分眾,巧妙地連結在一起。但當下的棒球,已沾染上「濃稠到幾近黑白難辨」的利益色彩,其光譜顯影語言也很複雜,明暗不一忽亮忽滅不說,所散佈出來的訊息,更是大異其趣。

最教人好奇的是,當棒球以「國族榮光之所繫」的美名,在大聯盟季後賽(從第一輪開始,到「世界大賽」落幕為止)的牽線和號召之下,與守著檳榔攤位謀生的「素人櫃姐」巧遇時,這兩者將激情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有沒有可能,比賽結束後,誰贏球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誰會贏錢還是比較重要?MLB雖屬外來的異文化,卻很顯然已在台灣逐漸生根了,而檳榔固然揹負了「栽植者濫墾濫伐,廣種此類淺根作物,導致林木保育大計橫遭破壞,土石流也就滾滾而來」的罪名,不過再怎麼說,它仍是土生土長的本土特產啊。

如今,所謂的「菁仔」,就是要被迫和MLB「同場較勁」了,「比賽」何者會伴隨時間的遞移,展示更有看頭或更有深度的「吃土」能耐,畢竟台灣棒球的牧養,永遠無法脫離「土地」的召喚,而僅單靠「錢」和「賭」即可站立起來,變成永生不朽的東方不敗了,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