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227期 2010/9/8

連續兩年,桃園龜山和高雄復興國小,兩支代表中華少棒前往美國賓州的球隊沒能拿下世界冠軍,球員盡力了輿論也不忍苛責,「威廉波特」名號依舊,但它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所謂的「平常心」,也就是在輸球後才會領悟的那個情緒。

威廉波特是棒球這運動成為台灣國球的主要關鍵,重點不在這小鎮有多麼了不起,而是時勢透過威廉波特造就了中華少棒英雄,這些英雄讓那個年代的台灣總體情緒,有了一個舒暢的宣洩出口。

當一九六九年金龍少棒隊拿下台灣第一個世界冠軍,人們發現,我們不僅可擊敗亞洲強權日本,還能擊潰老美及拉美列強,甚至拿冠軍如探囊取物般簡單時,對國際政治舞台上一直處於劣勢敗勢的台灣人而言,威廉波特就是讓大家快活的春藥。

那時代,台灣社會相當枯燥乏味,電視只有區區三台,晚上十二點就收播,沒有腥羶色與怪力亂神,新聞局肩負審查大責,主導一切傳播事務,於是人們對國家的大小事,大到政治經濟,小至好人好事代表,對社會上所關心的東西通通一個樣,都被極少數的媒體所控制,而戰績優異的棒球當然也就在此「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迅速長大。

每年暑假,從全國少棒錦標賽起,棒球新聞成為街頭巷尾最讓大家關心的議題。誰要拿到全國冠軍,那些球員的姓名、長相、身高體重、打擊與守備表現…就成為全民的基本常識。打遠東區資格賽時,制式戲碼是中日兩隊輕鬆過關斬將,然後壓軸爭冠,誰贏了誰就可前進威廉波特,而結果幾乎都由台灣小子獲勝。被這快樂結局慣壞的台灣人,還以為日本棒球不過爾爾,至於韓國,別鬧了,台灣壓根未將他們視為對手過!

因此威廉波特莫名其妙成為台灣郎群體關注焦點,半夜起床盯著越洋直播,看到留學生及華僑揮舞國旗…我們感動,眼見中華隊勢如破竹的表現…我們激昂,一波波衝擊電視機前的台灣觀眾,管你美西、美南、墨西哥或波多黎各…那些阿斗仔一個個被中華小將撂倒、淚灑球場,集體麻醉的催情作用,跟希特勒那煽動人心的演講,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夜路走多了終於遇到鬼,一直拿冠軍的中華隊被人家挑出了重大瑕疵,原來你有超齡孩子;你巧妙借將組成聯軍;你國小人數太多,挑出的選手當然素質較好;咱們的教練們為了成績而作弊、為了延續國球精神而打假球似乎情有可原,但制訂規則者可不爽了,乾脆直接阻斷台灣的參賽權。而我們也才驚覺:原來老美也有民族情結,原來老美小將的父母們也很介意比賽成績,之後規則一改再改,嚴格到發神經似的投球限制,只為削弱被少數強投宰制的局面,最妙的就是分成美國組與國際組,至少確保美國孩子一定可以打進總冠軍賽。

威廉波特,台灣上了四十年的一堂課,如今我們不再是冠軍保證了,也好,這對於患了幾十年脊椎側彎毛病的台灣棒球來說,至少在意識型態上,逐漸收到了矯正背脊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