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75期 2009/9/9

威廉波特少棒賽結束,代表台灣出賽的龜山國小最終敗給美國加州隊,獲得亞軍,這是臺灣暌違冠軍十三年以來最高的名次,小朋友們受到各界矚目,許多國內媒體及球迷均以「台灣之光」來稱讚這些小球員們,舉國上下彷彿又回到紅葉少棒的時代。

說到威廉波特就不得不提紅葉少棒隊,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擊敗來自日本的和歌山隊,而在先前和歌山隊又曾擊敗威廉波特的冠軍隊伍調布少棒隊,這般空前的勝利帶動了台灣的棒球風潮,國人總是期待中華隊選手可以為國出頭,但此一現象凸顯的卻是當時民族自信心的嚴重缺乏。

一九六九年,台灣由金龍少棒隊代表參加威廉波特比賽,並拿下世界冠軍,除了隔年排名第五外,一九七一年起拿下四連霸,但其後卻出現主辦單位拒絕台灣參賽的憾事,主因在於台灣經常違反威廉波特的組隊規定,在無法配合主辦單位「社區形態」的參賽架構下,我國於一九九七年主動宣布退出這項少棒大賽,直至二○○三年才又重返威廉波特。

自日本殖民時期至國民政府來台後,在那樣的年代,或許只能藉由國際賽事的戰績才能證明自己的「國力」堅強,也因此屢獲佳績的少棒比賽成了國人最注目的賽事。小朋友們出賽前肩負起「為國爭光」的責任,奪冠回國的小選手們更被當作「中華英雄」來看待。如今已不再是「三更半夜搬著板凳守在黑白電視機螢幕前」的陳舊年代,卻同樣將「民族榮耀」披覆在這些十一、二歲的孩童們身上,可就顯得荒謬而落伍了。

其實威廉波特少棒賽的立意,更像是舉辦一場國際少棒夏令營,透過轉播可以看見選手村內,為小球員們準備了許多小朋友會喜愛的食物以及娛樂設施,為的就是讓來參賽的小選手們可以好好的享受假期,然而我們卻鮮少看到台灣的球員出現在這些遊戲場合裡,有媒體記者訪問我國選手有沒有玩到什麼,不少小朋友卻說「現在要以比賽為重(所以沒有玩到什麼)」,這樣的回答著實令人心疼。

對這群國小六年級的學童而言,到底是「玩得開心」比較重要,還是「展現國力」比較重要呢?又,為什麼是由這群小朋友承擔「為國爭光」的責任,那大人們又做了哪些為國爭光的事呢?

不僅在棒球運動上,許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同樣加諸了過重的期望,當我們回首自身童年,感慨那段純真美好的時光竟如此短暫,一去不復返時,卻又轉身督促孩子們盡早「社會化」當個小大人,實在相當矛盾。 

當國人沉浸在小選手們獲得佳績的同時,或許也該省視自己對於這場賽事的態度,我們是為了球員們表現出精采的球技而開心,還是因為他們為台灣「出頭」而高興?期待所有愛棒球的小朋友們都能懂得享受打球的樂趣,而不是深刻感受到為國爭光的壓力,大人們也能成為陪著孩子享受童年的同伴,而非施加壓力的頂頭上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