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78期 2009/9/30

今年夏天,龜山國小少棒隊帶著國人的期望參加了一年一度的LLB世界少棒賽,雖然在冠軍戰敗給美西隊,但是第二名的成績已經是過去十三年來的最佳名次了。

而同樣來到威廉波特出賽的加拿大代表隊,則是來自溫哥華喜士定(Hasting)地區的社區少棒隊。棒球雖然不是加拿大的國球,但是當地的棒球組織都具有一定規模,並有完善的制度與規範,為孩童們提供良好的棒球學習環境。

就拿我居住的地區來說,當地的棒球組織叫「列治文市棒球聯盟」(Richmond City Baseball League)。不同於台灣都是以學校為主幹,這個聯盟是以城市社區為主體,每年一月份在馬路邊插起招生牌,號召當地有興趣打棒球的孩童加入。招生的年齡層很廣,從五歲到十八歲都可以報名,並依年齡分發到不同組別,其中的PeeWee組,就是在台灣一般稱為少棒的層級。

值得注意的是, PeeWee層級(12到13歲)並沒有以性別分隊,所以有許多隊伍都可以看到女孩在陣中。由於女孩比男孩發育得早,因此她們經常在球隊中扮演主力球員的角色

此外,從這個等級開始,比賽規則都與一般棒球規則無異,因此小球員除了要提升自己的球技外,還要理解複雜的棒球規則,這對打慣了「快樂」棒球的小球員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也更凸顯教練在觀念灌輸方面的重要性。

小球員們報到後隨即分發至不同層級,而每個層級都會各自舉辦測試會(Tryout)。在測試會中,教練們會記錄下每位球員的表現與能力,以篩選出技術較好的球員組成明星隊。而這支明星隊將會代表這個城市去參加與鄰近城市明星隊的對抗賽。經過激烈的春季和夏季對抗賽後,成績較好的隊伍才有資格參加省際盃(Provincial),而在省際盃出線的球隊,才有機會爭取代表加拿大進軍威廉波特的資格。

沒有入選明星隊的球員們,則打散至三到五支1A球隊,並與其他城市1A的球隊進行聯賽。1A的 比賽在激烈度與強度方面都不如明星隊,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廣棒球運動,所以就算球員們的技術水準不高,也不會抹煞小球員想要參與棒球運動的熱情。而「准許無限制替換選手」的規則,則讓每位選手都有打擊與守備的機會,因此並不會看到小球員一直坐冷板凳,避免因為長期坐板凳失去自信心,進而喪失對棒球的熱情。

有別於一般國人對棒球的專業分工觀念,當地球隊 鼓勵小球員的父母和自家小孩一起成長。球隊的教練多半都是小球員的爸爸,而球隊的記錄員或義工都是小球員的媽媽,只要有球賽必定全家出動,所以小球員不只在球技上有所提升,心理層面也都能穩定成長。不像許多台灣父母,把孩子交給教練後就讓教練全權負責孩子未來的發展,畢竟教練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角色是完全 不一樣的,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

真正要改善棒球環境,並不是在技術或硬體層面上有所提升就好,如果運動精神與技術沒有辦法維持平衡的話,就算拿下世界冠軍,終究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