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3年前,阿扁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宣示的施政保證「四不一沒有」嗎?姑且不論這張支票是否完整兌現,至少,咱們的媒體已經不自覺地在每天的新聞競賽中,用另一種方式把這5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了。

 


不信?請看以下的「精彩鏡頭」重播──


時間:2003年美國職棒小聯盟球季結束後的某天。

地點:統一獅路竹球場。

人物:陳金鋒vs各大媒體的記者先生小姐們。

事件:準備跟隨統一獅隊進行自主練習的金鋒,甫一露面就被聞風而來、狩獵已久的記者們逮個正著,無數支麥克風猶如忘了帶瞄準器的獵槍般簇擁向前,飢渴已久的無冕王們,口無遮攔地掃射出一個接一個既無禮且無理又無厘頭的問題,把已經習慣於「經過球團安排後才受訪」的金鋒一下子打成「當街公審」的罪犯,結果當然是不堪其擾的金鋒滿臉無奈、不得要領的記者滿腹疑雲,以及撒落在現場的滿地問號。


看完以上這段有如災難片現場的畫面,台灣媒體的「四不一沒有」已昭然若揭──


不專業:一聽說陳金鋒「提前」束裝返台,而曹錦輝、王建民等人仍留在美國,咱們捕風捉影功夫一流、追根究底招數從缺的記者們,直覺反應竟然是「陳金鋒決定棄守美國職棒,返台打球了」。拜託,要採訪人家也請先做做功課好不好,如果連最基本的棒球常識都不懂,也懶得先花點時間瀏覽一下棒球資訊,有什麼資格去採訪一個曾經登上大聯盟,極可能是國家代表隊當家第四棒的明星球員?看看他們提出來的問題,不是外行得令人啼笑皆非、就是膚淺得讓人捏把冷汗,難怪金鋒會賞這群「門外漢」一頓「閉門羹」了。


這種「不專業」的例子其實俯拾皆是。就在曹錦輝確定無法出席亞錦賽的當天,某家有線電視新聞台打出的跑馬燈竟是:「亞運」棒球賽,曹錦輝缺席!而這家電視台每週還固定轉播日本職棒呢!棒球專業與新聞專業兩敗俱傷,莫此為甚!此為「第一不」。


不關心:在當今台灣媒體生態「新聞綜藝化、報導戲劇化」的扭曲價值觀導引下,媒體眼中只看到陳金鋒的工具性階段價值,因為他是亞錦賽的指標性人物,就一窩蜂想不擇手段地讓他出現在自家的即時新聞裡,但是之前呢?當陳金鋒二進二出大聯盟時,咱們的媒體對他又有多少著墨?當他孤寂地在棒球最高殿堂奮戰時,有誰真正關心過他的表現?可以想見的,當亞錦賽熱潮過後,這些嗜血嚐鮮的媒體還會持續追蹤報導他嗎?要知道,陳金鋒絕非台灣棒壇的過客,而是註定會名留青史的頭號人物呢!


茲再舉一例:2001年世棒賽我隊射日奪銅次日,當各平面媒體都以頭版顯著報導一夫當關完封日本的張誌家時,某有線電視〈不是前述那一台喔〉當家女主播在播報晨間新聞時,竟費了好大一股勁才勉強拼湊出這三個字……「張、家、誌」!你看看,連如此家喻戶曉的棒球英雄,都被咱們的名主播漠視踐踏至此,同理可證,誰還有那種閒情逸致對陳金鋒付出絲毫關心呢?此乃「第二不」。


不了解:對絕大多數台灣媒體來說,「體育」是屬於三教九流中的「末流」,除非有什麼重大醜聞,否則休想登上重要的時段或顯著的版面,因此大多數從業人員在潛意識裡是不屑於去「了解」體育新聞的。在這樣的新聞倫理下,他們又怎麼會了解金鋒這個角色對台灣的重要意義與歷史價值?於是乎在他們眼中,「陳金鋒」變成了另一個「陳信安」,只不過是挑戰最高層級不成的失意人罷了。用這樣狹隘的格局與偏頗的心態來對待陳金鋒,甚至在他面前火辣辣地演出「攔路打劫」的荒謬行動劇,搞得新聞沒看頭、觀眾猛搖頭,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不了解,所有的問題一定無解,此為「第三不」。


不尊重:在「天大地大我最大」的台灣媒體教戰守則中,大爺我願意採訪你是「給你面子」,咱家的SNG車大老遠開到路竹球場,你還不乖乖就範、束手就擒?這種粗暴的操作模式,在美國闖蕩多年的金鋒,不會有「為何不能和美國媒體一樣,事先約定採訪計畫再上陣?」的感慨才怪!想想看,一個把「棒球明星」當成「路人甲」看待的媒體環境,你怎敢期待它在採訪過程中給予被採訪者最低限度的尊重呢?也難怪陳金鋒這個具有「承先啟後」地位的重量級巨星,會淹沒在「爭先恐後」的記者群中,孤掌難鳴了。球星「重」而媒體不「尊」,是謂「第四不」。


沒有同理心:這一點正是國內媒體的最大通病所在。在此先舉個例子:每逢意外事故或重大刑案現場,不論傷心欲絕的家屬或痛苦不堪的當事人感受如何,記者諸公們一定「童叟無赦」的劈頭問上一句:「你現在有什麼感想?」……哇咧,請各位大爺饒了他們吧!今天如果悲劇發生在你自己身上,你會有或是能有什麼「感想」,只怕根本不「敢想」吧!


回到金鋒。如果我們的媒體真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就應該體諒陳金鋒的內心感受,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找個時間、準備幾個有深度的好問題,大家坐下來好好聊一聊,而不是只為了搶新聞,把路竹球場搞成殺戮戰場,「處決」了陳金鋒這樣一個餡多料好的新聞素材。


經過以上一番剖析,「四不一沒有」悉數到位。在此,我們可以下個小小的註解:因為媒體對棒球運動的「不專業」,所以才會「不關心」陳金鋒這塊國之瑰寶,既然不關心當然一定對他「不了解」,造成的結果就是不經意地流露出「不尊重」的傲慢態度,在「沒有同理心」的老毛病拖累下,糟蹋了陳金鋒、也撕毀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或許有人會問:陳金鋒與媒體間的「疏離感」,印象中有點不擅言詞的他難道沒有責任嗎?


且讓我們把「重播鏡頭」再往前倒帶,看看另一個歷史場景──

時間:1998年陳金鋒加盟道奇隊前夕。

人物:陳金鋒與那魯灣當局及各大媒體。

事件:金鋒在領取那魯灣營養金的同時決定投效美國職棒,因而引爆合約糾紛,在媒體大肆報導下,陳金鋒顯然受到過多負面消息的傷害,因而對媒體產生了戒心,從此決定「戴上面具」,謹言慎行。


看到這裡,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天在路竹球場,金鋒面對獵殺他的媒體會有那種自衛性的反應,他的「媒體障礙」除了個性因素與未曾受過專業訓練外,直接來自媒體的重傷害才是真正的元凶。而且,請別忘了他一再強調的「事先安排、一切好說」,君不見在ESPN的專訪中,他侃侃而談的自在模樣,連他在美國征戰多年的隊友都形容他是個「很活潑、很健談」的人(引述自拉斯維加斯太陽報),人證、物證俱全,誰還敢說他不擅言詞、不懂得如何面對媒體?


天地間處處皆新聞,端視你如何去發掘。從陳金鋒身上,我們看到太多歷史的軌跡與滄桑,卻也同時認清了媒體的無知與無情。在台灣球員接踵投向美國這個世界傳媒中心的此刻,台灣的媒體應該警覺:更多的世界級巨星隨時會出現,如果不能在觀念上虛心改造、在專業上努力提升,那麼「四不一沒有」的陰影恐將永遠揮之不去,屆時即使有再多的SNG車,恐怕也會不斷的猛吃NG,錯失改革契機的結果是觀眾氣得關機……諸位執筆掌鏡的媒體判官們,能不慎乎?


本文原載於TaiwanNews 2003.11.6~2003.11.19第106期(鄭浩/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