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一月廿七日下午兩點,微陰的午後,台北天母球場一、三壘兩側看台紅藍分明,這裡呈現的加油場面與一般的棒球比賽並無二致,惟獨少了對峙的火藥味及叫囂聲;這裡手持加油棒的球迷,也非為了一睹你死我活的勝負戲碼而進場;他們想看的,不是現今有大批球迷簇擁的球星,而是已消逝在職棒場上,但仍存在過往回憶中,無可取代的英雄:那些現在被喚作「OB」的退役職棒球員。

去年年中所舉辦的「抗煞慈善表演賽」成功開闢了OB的戰場之後,讓一些有心為基層棒球盡一份心力的退役球員點燃了雄心壯志,遂決定順勢催生基金會,並以「OB聯盟」的名義舉辦比賽,一方面籌措基金會正式成立所需要的款項,另一方面也將比賽的盈餘挹注偏遠地區的學校棒球隊。

然此舉雖立意甚佳,令不少關心棒球發展的人士一掬熱血傾力相助,但不可諱言地,在事務的整體運作方面,OB聯盟仍有不小的進步空間。

首先,消除外界的雜音與疑慮,乃屬當務之急。此次義演賽聚集許多曾在職棒場上呼風喚雨的球星共襄盛舉,甚至讓解散多年的龍、虎、鷹三隊菁英再現,本是一路伴隨職棒成長的老球迷之福,只可惜事前溝通不良,導致前有票選出來的鷹隊球員無法如球迷所願上陣,後有部分職棒球團不願讓旗下教練跟「身分特殊者」一同進出;可見OB聯盟並未與球界取得共識。這是主事者必須儘快克服的障礙,畢竟團結就是力量,要讓聯盟更具影響力,非凝聚球界的向心力不可。

再者,必須開創格局,把餅做大;換句話說,OB聯盟不該只以偶爾舉辦義賽,小額資助基層球隊為滿。這些OB球員既出身於職棒界,必定洞悉職棒環境的需求,身為前輩,他們應為現役的職棒後輩構築願景,如此才易獲致全面性的認同。

所謂的願景並不難尋,或許可從與球員切身相關的工會著手。國內職棒長久以來為資方坐大,勞方受制於工作權掌握在球團老闆手上,面對沒有保障的工作環境和不對等的勞資關係,往往只能委屈吞肚裡。

而這些OB球員又何嘗不是受害者?台灣職棒發展了十五年,真正享有引退儀式的退休球員,屈指可數;多少曾經叱吒風雲的職棒好手,莫名其妙離開球場,只能把一身精湛球技與那些輝煌的獎牌一起鎖在櫥窗內?退役球員們過去受限於球團不能有大動作,現在解開了桎梏,又逢職棒景氣回升,關注者大增,且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現狀下,民智也不若從前封閉保守,正是起身高倡革新的大好良機,此時不為更待何時?

但我們擔心的是,這些退役球員縱使褪下了球衣,一些希望能留在職棒圈的人,依然無法擺脫各球團大老施予的枷鎖,導致行事綁手綁腳,不能放膽與之抗衡;如此一來,OB聯盟終究只能是個受人擺佈的棋子,而非自主成事的獨立組織。

OB的價值不該只是賠錢辦比賽!身負傳承歷史使命的退役球員,現在能做的事,比選手時代還多、也更為重要!我們期許OB聯盟在依循理想的軌道上,成為健全職棒環境的火車頭,不只造福基層,更率領眾人突破職棒的發展瓶頸,讓台灣的職業棒球名副其實,進而追上他國的職棒水準。

 


本文原載於TaiwanNews 2004.12.9~12.22第163期(李依蓉/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