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8/17(高莉雅/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在北京想台北,寫球迷談文化」心情手記(2)
「一起來拍個照吧!」。 台日大戰後,居然有不識相的日本球迷,眼看台灣加油團配備齊全,竟「禮貌性地」湊了過來,向幾位台灣女球迷示好,欲一起合影留念,台灣的男球迷見狀,馬上出面「管理秩序」,非但直截了當,拒絕日本球迷的邀請,甚至藉機引述史料記載的「明訓」和「殷鑒」,對著台灣女球迷,開始「機會教育」起來了。

有人說,當年清廷的李鴻章到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途經一條道路,日方為「討好」李,即當著李的面,將該路命名為「李鴻章道」,等等云云。講古者還振振有辭地說:「日本人就是這麼可惡,就是這麼愛羞辱人,你們女生千萬別被騙了。」

此時此刻的台灣加油團,說多討厭日本人,就有多討厭,竟然忍不住連歷史教材裡的「國仇家恨」都要搬出來,對著自家人「曉以大義」一番,可見「台日之間的棒球恩怨」這筆老帳有多難算。

可是我始終有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馬關條約,台灣就不會被清廷割讓給日本;日本人沒有來台灣從事殖民統治,台灣還會有棒球嗎?沒有棒球的台灣,怎會有「中華隊」這個專有名詞的出現?沒有前進北京奧運的中華隊,又哪會有坐鎮五棵松棒球場護駕的加油團?沒有加油團此等獨特的「產物」,莉雅還會在這裡書寫台灣棒球的球迷文化嗎?

很顯然的,這是一個接一個,環環皆相扣的「邏輯」問題。

的確,說來可一點也不假,如果時空均往馬關條約之前再推移一點點,沒有日本人打敗中國滿清皇朝的甲午戰爭,台灣人可能不會打棒球;而如果棒球從來就沒有出現在台灣的歷史和土地上,那台灣人的「國球」又會是什麼?沒有所謂的「國球」充當民意基礎最雄厚的共同選項,台灣的奧運代表隊開抵北京城後,又要拿什麼來對焦,號召和凝聚當下國家渙散的民心和士氣?

大和民族船艦在甲午戰爭擊垮中國滿清海軍,相隔百餘年後,日本棒球的國家代表隊,又在中國最敏感的政治中心北京市首度舉辦的末代奧運棒球比賽場上,「照例」以教代訓,打敗嫡傳棒球子弟中華隊,環繞在中、日、台三者之間,層次繁複無比的「政治/奧運/歷史/棒球」多角關係,就這樣既莫名所以又自然而然地糾結在一起了,博覽群籍且飽讀史書的球迷,諒必對此知之甚詳瞭然於胸,但莉雅可就暈頭轉向,整個被搞糊塗了。

棒球不就只是棒球嗎?有必要弄得那麼複雜嗎?但奧運本身又何嘗「去政治化」、「去歷史化」、「去民族主義化」和「去國家榮譽化」過呢?好像很難喔。

已經三連敗的中華隊,在揮師北京前,早就知道「這仗可真不好打得很」,但他們還是要很用力地把自己的求勝精神給武裝起來,更要拚盡全力打好每一場比賽,因為他們都很清楚,棒球雖然不是台灣的全部,沒有棒球的台灣也不會亡國滅種,但棒球畢竟是台灣全民共同擁有的最重要的國族記憶,他們不會讓這個記憶從台灣國族的心靈版圖完全消失,他們正掙扎著,要試圖拿下預賽僅剩的「對美、加和南韓」這三場大硬仗的勝利,以便努力保存、蒐藏和擴充整個國族的棒球記憶卡,莉雅就在北京現場,可以感受到中華隊就是有這個使命感,我對他們一直滿懷信心,所有加油團的成員也是如此,否則我們幹嘛來這裡呢?

是的,台灣不能沒有棒球,因為莉雅很難想像,台灣若不曾有過棒球,那當下「不在五棵松棒球場」的莉雅,又會在哪裡呢?而如果,北京奧運過後的台灣,也就此沒有了棒球,莉雅又要到哪裡怡情養性解悶尋夢呢?

這是一個大問題,回台北後,值得莉雅花點時間,好好想它一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