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Taiwan News 360期 2008/9/18(顏嘉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日前體委會開會決議,由於代訓制度效果不彰,已考慮撤銷收回,讓成立五年以來的此制度回歸以往國訓陣營。這消息對於棒球圈,甚至各職業隊來說,無疑是枚不小震撼彈。
話說,這方式於二零零四年由體委會制定,將軍中棒球員從國訓隊分發到各支職棒隊的二軍去。這樣對球團來說,不管是在兵源或實力上,都有一定程度幫助與提升,也希望順道幫助球團建立「完善」的「小聯盟」體制。
事實上,現階段,當兵還是男人應盡義務。所以,從早期的國訓,到現今的代訓,不論制度怎樣改,都還是期望選手在此階段中仍能繼續維持技術與手感。當然,如今也不是所有打球的人在兵役期間都有此優待,其個人須在業餘四大賽(梅花旗、協會盃、大專盃與春季聯賽)得到好成績或個人獎,才有資格報名去考取所謂的替代役,然後被代訓。
而且,代訓制也希望各職棒球團能配合成立「正式」的二軍,以帶給這些選手完善訓練環境。畢竟在此過程中,球員們並沒選擇權,處於被動,只能經由選秀而被分配,他們得提前去習慣職棒運作。即是,職球大不同業餘,兩者之間的適應與差異,可藉由代訓來補足。
或許,對球員來說,退伍後去打職棒是理所當然,也是夢想。先被職棒代訓又結合二軍,不論在各方面,這些都與在國訓中心大大不相同。相較起來,在職棒二軍,更能夠使選手們提前適應,如果發現問題,還可請職棒前輩提供意見。加上以賽代訓的二軍比賽,「理論上」勝負重要性不若以往的業餘及大學盃賽或聯賽,沒戰績壓力,可練好球技,這些都會幫助球員盡快融入職業。
即是,原先體委會是為軍中球員好,且讓職棒隊獲得穩定人員補充,特別制定試圖「雙贏」的代訓制,並建議球隊因此建制「正常」二軍。可惜,出發點是好的,但多年來,各球團似乎不領情,各隊似乎並沒作出良好規劃,甚至是給予基本照顧與保障。
其中,那些至今還不願成立二軍的球隊先撇開不談,就算已有二軍的,還是有待改進。例如,好選手過度使用,有些球團連二軍比賽勝負都高度在乎,而不好選手則無教練幫他們做技術修正,然後一退伍就是沒被簽約或被釋出。也許,站在職棒隊立場來看,理當可不必承擔責任,畢竟他們是「代」為訓練;但以球員角度看來,職棒隊繼續現實地對球員沒養成,只講求即戰力,也希望在二軍中看到球員亮眼表現。所以,若年輕選手不幸碰上受傷或低潮,就可能被任其自生自滅。
當然,幾年來,代訓制度對職棒二軍建立帶來不小作用,還是有「少數」球隊確實有靠此建構了相對過去來說,比較完整的「小聯盟」;但也有些球隊依舊抱著「只用即戰力」的想法,用個「假二軍」以表面上去敷衍體委會,私下盡情去剝削代訓球員。
如果代訓就此結束,體委會似乎可省下不少錢,但球員損失呢?以有名氣的業餘好手來看,不管有無代訓,自己都應可打出一片天,可是,對於其他可能較大器晚成或還沒開竅、但有未來性的其他選手來說,他們失去了管道,喪失了可努力向上爭取出頭的一個機會。因為,不論職棒教練可就近觀察,小將可體會職業,這些都是回歸國訓所無法提供的。國訓中心的閉門訓練,配上為數不多的比賽,對於往後即將打職棒的人,是有差的。
總之,代訓是否真成效不彰?該檢討的是職棒球團對於二軍的作法,不是代訓本身!請體委會不要因此傷害年輕好手,殘害台灣棒球的未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