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10/3(饒駿頌/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贏在前輸在後」的台灣棒球文化(系列八)
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帶動了球迷力量的連結與壯大,形成台灣棒球文化的一股新興勢力。以這次北京奧運為例,球迷自發組成的「全民情蒐團」,就是透過網路集結,彌補了中華隊在情報戰上的不足。

球迷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對於台灣棒球的發展,絕對是一個好的開始。中華職棒聯盟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股力量,在幾乎每年都召開的「拯救棒球座談會」中,除了邀請球界代表、學界代表和媒體代表外,也開始邀請球迷代表加入討論。

只是,出乎球迷意料之外的,在「行禮如儀」的座談會結束後,政策方向似乎依然荒謬、當權者的心思似乎依舊讓人猜不透。

其實,這些球界的當權者完全成功了。他們成功地讓球迷感受到「在台灣的棒球國度裡,也有政治的影子」。過去在新聞台看到的一切,現在在體育台的新聞裡也都看得到:政府接受學界、業界的建議,接受人民的陳情,然後作出違背民意的決策;棒球界的當權者開開座談會、聽聽大家的建議和想法,然後提出令球迷匪夷所思的條款。

他們是台灣棒球國度的王,球迷就只能夠是球迷而已。透過政治操弄的過程,球迷被迫相信他們只能選擇「冷參與」。

於是,在政治上,選民只能判斷要不要投下手中的那張票,然後乖乖地回到電視機前跟著政論節目的名嘴一起謾罵,疏發心頭之怨。而在棒球場邊,球迷只能決定要不要買票進場,然後一頭栽進網際網路的世界中大肆筆戰,發表自己的高見。然而,政治圈和棒球圈的當權者依然高高在上,不為輿論所動,許多的政策執行者成了政治運作下的祭品,許多的球員也成了棒球政治下的犧牲品。

政治、媒體都贏了,教育、文化卻都輸了。因為在充滿政治思維的操作下,棒球教育永遠畸形,棒球文化的改革也永遠不可能在台灣成形。政客只在乎下次選擇的輸贏,媒體只在乎每天收視率的輸贏,棒球界當權者只在乎每一項大小盃賽的輸贏,所以球迷們也就只能跟著在乎每一場比賽的輸贏。因此,除了輸贏之外,我們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台灣不是沒有棒球文化,而是台灣的棒球文化只有輸與贏。偏偏,這樣的觀念只會讓台灣的棒球文化一直輸下去。

在球場上,我們還是要繼續輸在七八九。中繼後援投手,繼續當深宮怨婦。球員的養成系統,一樣不可能有所改善。教練的層級,也難以向上提升。球迷一樣在網路的世界裡激戰,然後台灣棒球還是一樣吞下敗戰。

因為「贏在前輸在後」,所以才令人感到惋惜,如果從一開始就輸到尾,大家反而不會這麼在乎,不是嗎?但是因為「贏在前」,證明了台灣棒球其實具有一定的基礎,只是因為「輸在後」,證明了台灣棒球還是有所不足。

棒球比賽打滿九局分出勝負就結束了,但是棒球文化的發展卻永遠不會結束,只要認清自己的不足,就一定有再起的機會,就像棒球賽的九局下半,在第三個出局者到來之前,永遠都有逆轉戰局的希望。

台灣,你準備好逆轉戰局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