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地,台灣並沒有拿下亞錦賽冠軍,所有希望都留到明年三月的資格賽。其實,像亞錦賽這種事關重大的賽事,各隊間的對抗等同各國「整體棒球實力」的車拼,所以其最後結果也算合理,畢竟從各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全國棒球戰爭資源」確實不如日韓。

其中,細部分析,很「直覺」地,台灣整體投手戰力與對手有顯著差距,所以才會有著從世界盃起重複類似的敗戰模式:「先發勉強可壓制,但若他出問題或沒體力(也可說是沒後援,所以才會要他硬撐),就是一路爆,怎樣換救援投手都無力回天!」也因此,總教練郭泰源才會接連對外表示:「敗在投手、輸在牛棚、或是台灣能被選的最好投手都選了,也都用了,但就是壓不住!」

事實上,雖打擊表現較讓外界印象深刻,然而棒球設計是以投球來啟動一切,投球才是真正攻擊,打擊不過是反擊。所以,水準較低的隊伍或國家,多半都是其投手較差導致,因若陣中掌握「發牌權」的投手進步,其內部長期被迫「接招」的打者也會因為要反制而成長。即是,要提昇「某群人」的實力,先改善投手,打者之後就會跟著進化。

因此,這次球評、郭總或自認為是專家的人士對於敗戰解讀是「投手不足」,這有點像是找藉口,或只看表面,一般球迷都看明瞭,何必由他們口中說出?不過,算他們運氣好,「投手不如人」的確是現階段的病灶,是一切問題--包含我們野手打不到日韓投手的球--的原因。

更甚者,以時間軸來看,台灣似乎面臨最新一波投手群的青黃不接,能面對強敵的投手不過兩三人,所以才會有著對戰起初尚能一搏,但被突破後如山倒的戲碼。

話說,八零年代到九二奧運銀牌,台灣最頂尖投手在日本職棒,次者在日職二軍或業餘。靠著他們,那時業餘棒壇,台日韓在伯仲之間,這是上一次高峰。之後九三年起,台灣投手欠收,日韓在並肩領先,台灣還曾在亞錦賽被提前結束。九八年後,職業選手能打國際賽,台灣「似乎」也從谷底爬起,新生代冒出,全國最佳投手更勝以往,上了大聯盟,中焉者才在小聯盟或日職。不過,新環境更險峻,因為他們並不能全部回國(或是像王建民只能擔任啦啦隊),每次都湊不齊,於是主事者只好找在台灣職棒的下級投手來充數,一起去面對比過去更可怕的打者,結果就是都有機會,卻都失望!

為何台灣好投手不夠?台灣最優秀棒球人都去當投手,怎麼還是這樣?日韓也有人被職棒隊綁住,或因傷辭退,為何他們還是很強?怎麼我們少一兩個,就差很多?這個根基老問題比起為眼前輸球在治標,更值得好好去治本!

或許,如國外球探看法,或是台灣球界笑話:「最強投手在青棒!」一般,我們是有不錯的人才庫,但在錦標取向的三級棒球世界下,太多天賦被惡性競爭消耗掉,於是「小時了了」就成為揮之不去的惡夢。

此外,這次教練團幾乎都是八零世代的菁英,他們接班合乎常情,可是如今他們要面對的是比當選手時更艱難的困境!所以,郭總感慨雖有卸責之嫌,但也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憾。

不過,這悲觀中也還有樂觀,因為全球化仍不停歇著,奧運可能將被美國職棒主導的經典賽取代。其中,越來越多的台灣青棒選手不再為無意義的學校頭銜拼命,也更早投入保護健康的國外訓練中--在家鄉難以斧底抽薪改革的無奈下。這群人有天將可代表我們出賽,那時台灣棒球將在他們精湛演出下發光發熱。

本文原載於TaiwanNews 2007.12.04第319期(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