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7/18(余文馨/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當MLB明星賽正式進入第15局下半,我不由得想起了偵探小說家瑞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著名的生涯代表作《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 

天啊,一場正常情況9局就可以收工的棒球賽,居然要打到15局那麼多,「這不是漫長的告別是什麼嘛!」 

自1923年落成啟用迄今的老洋基球場,即將於08年賽季結束之後,走入歷史宣告退休,所以大聯盟特別選中這裡,做為同年明星賽場地,算是對這座曾經寫下多項傳奇紀錄、包括帶領紐約洋基贏得26次世界大賽冠軍的傳奇球場的一種致敬。 

這般依依不捨的心情雖然誰也沒說出來(畢竟球季才剛剛過半),倒有點像是事先約好似的,無形的離情全數化為具體行動、展現在球技的發揮上,「一定是這樣的!」戰況才會從開賽之初,便始終呈現彼此拉距的膠著狀態。 

不管是國聯的球星,或是美聯的Super Star,明明個個是強投,棒棒是強打,臨場表現也都未因不列入正式成績就敷衍了事,擅長三振的投手照樣投出三振,野手也接二連三擊出安打,上壘頻頻,甚至不時出現滿壘情況,但就是因為捨不得這座球場啊,一旦比賽結束,來自全美各地的球星,就得回到所屬球隊,等於要和球場說再見了,「這…真是情何以堪哪!」也難怪誰也不願意早早衝回本壘,再多拿一點分數,大家一定都是以能拖一局是一局的方式,爭取更多與老洋基球場相處的時光。 

好啦,以上純粹是我趁球賽空檔,玩起腦力激盪時所做出的毫無根據的揣度。我也不過是想為長度將近5小時的明星賽找個合理的解釋,否則一早就起床看球,看到下午幾乎打起瞌睡的我,真是差點都快忘了當初打開電視,收看明星賽的原因了。 

雖然我們總說看球、看球,譬如看籃球賽、看NBA、看網球賽、看高爾夫,但實際上應該沒有人真的只是為了看球而看球的吧。終究這是人的體育競技,沒有生命的球不會自動掉進籃框,也不會自行飛出全壘打牆,後頭總得由真正擁有生命與自由意志的人,來左右球的行進與移動,於是我們所關注的,不管怎麼說,都是人,是控球技巧足以吸引眾人目光的人的身上。將這般對於人的關注放大到極致,我以為,就是明星賽了。 

「為什麼看明星賽?」有一派的看法是,將參與明星賽的權利定位成頭頂某種偉大的光環或獎狀,如果拿娛樂圈盛事做比喻,大概就像是入圍奧斯卡金像獎這樣的大事件吧。 

所以才會出現某人是否有資格入選明星賽的爭議與討論,打擊率一定要多少多少以上,自責分率又是多少多少以下,才可以算是一流,才夠格當上所謂的職棒明星,部份輿論甚至激進到猶如棒球種族淨化批鬥大會,指名道姓直接點出某位選手根本沒資格登場,因為他哪裡哪裡不好。 

不過同樣是頒獎典禮,除了奧斯卡,不也還有類似MTV電影頒獎禮的場面嘛。就不會有人質疑走在後者紅地毯上的大明星們夠不夠資格,因為MTV電影頒獎禮的審查標準是人氣,是演出的電影受不受歡迎,是這個演員的表演有否討觀眾喜歡,所以毫無演技可言、了不起只能在奧斯卡入圍技術小獎的特效電影《變形金剛》,可以是MTV的最佳影片,原因無它,就是好看嘛!娛樂性高嘛! 

明星賽的價值亦不外乎如此吧。明星不是自己悶著頭幹就能當上明星,總得有那麼多人都想看見同一個人,這個人才可能是明星,觀眾純粹是衝著心目中仰慕的明星而來,就像我是為了想看連續第8年登場的鈴木一朗,所以願意早起。換言之,其他人真是一點也不重要。 

我這麼說也許又會有人以為我是膚淺的,是貪圖美色的,但鈴木一朗自登上大聯盟以來,所累積的安打數可是笑傲全聯盟,若不是有這樣難以撼動的好成績做為後盾,他又怎麼可能連年入選明星賽,又怎麼會是鈴木一朗呢。 

何況光環這玩意兒是完全的自由心證,真的,你想看的人在你眼裡就是明星,不想看或沒興趣的,就什麼也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