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8/9(張博亭/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棒球的傳統思維是什麼? 

在棒球的領域裡,我們有雙重身份。 

身為球迷時,可以為了看王建民而熬夜,甚至翹課翹班;或者,親臨球場看亞錦賽場上的鋒炮炸翻達比修有。場內球員的一舉一動,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當支持的球隊贏球時,我們欣喜若狂;反之若輸球時,大夥兒則垂頭喪氣。棒球就是這個樣子,經常讓人波濤洶湧,起伏不定。 

情緒如此,理智又該如何自處?這又涉及咱另一個身份,就是棒球文化論述者了。 

此項工作的難度自然不低,而一切的爭議也可能始於所謂的「傳統」。 

我們在尊重傳統之餘,應該也要不斷思考何謂棒球的傳統。老前輩一代接一代傳承下來的制度與文化,隨著當代社會面貌的變遷及運動環境的日趨複雜化,正逐漸備受考驗。 

比如說,前一陣子因為王建民跑壘受傷而引發廣泛討論的DH制,就是因為當年美聯為了與國聯在規則上切割,並提高票房數字和媒體收視率,因而希望素來貧打的投手可以專心投球,不至於因其「自動出局」的棒次安排,而讓己隊攻勢出現斷層。 

DH制在小聯盟試用後,主事者覺得可行性甚高,便套用於美聯球隊身上,並載入棒球規則中,後來連國際棒總也跟進,這是棒球傳統制度受到強力挑戰,而且成功變革的其中一項要點。 

領導世界棒壇發展的美國,在19世紀發明棒球,也訂定遊戲規則,然而,當傳統影響到棒球更大的集體利益時,專家與當局也會被迫重新運用腦袋,再度思考棒球,看看傳統能否被挑戰被翻盤,是否需要更有創意的新變革?許多針對場內場外的相關不同對策亦隨之誕生。 

傳統規則因為疑似充滿漏洞而不斷被修正,那思維呢?鮮少有人去深入思考「藏在傳統背後,恐有更深一層寶物可挖」的唯心事物。 

什麼是棒球的傳統思維?猶記得小時候在公園打棒球,用猜拳決定誰先攻誰後攻時,猜贏的小朋友絕大多數都選擇後攻。同理,棒球場上,主場球隊除了擁有滿場球迷做精神後盾外,也擁有後攻的權力,棒球的傳統思維似已「教育」我們,後攻比較有利。 

每個人對此思維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後攻球隊之所以較有優勢是因為,感覺上即使比數落後,不利於後攻球隊的比賽,也總是存在著「隨時可以逆轉對手」的可能性。另外,也有人認為,後攻球隊就算在落後或平手的情況下,也有擊出再見安打或全壘打,氣走對手的可能性。又或者,只要壘上有人,甚至可以利用對手的四壞球或觸身球保送,加上盜壘成功或對手的牽制及守備失誤,兵不血刃贏得最終勝利,有時甚至不必耗費任何一個出局數即可贏球。 

當大家都認為後攻球隊比較有利時,觀念也就約定俗成了。只是,誰又率先有此想法?咱亦無從得知,因為我們太幼齒了,根本不在LKK的棒球傳統裡面,更不可能向當初發明棒球的老前輩請益,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亦可順勢建立「挑戰傳統思維的正當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 

任何運動的原始設計者,發明某個遊戲,遊戲甫上路時,是否會在有意無意間「偏袒」參與遊戲者的其中某一方,造成明顯違反「公平競賽原則」之初衷的現象? 

然而,所有運動的遊戲規則,是否都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因為既然是比賽,就一定要分出勝負,但在分出勝負的過程當中,所有細節的穿插設計,真能完全符合「完全公平」的至高無上原則嗎? 

有道是,魔鬼就藏在細節裡,當我們在思考如何避免規則出現漏洞的同時,自己是否也已受限或深陷於「傳統思維的泥淖中」而不自知?畢竟棒球真的太複雜了,其進化程度原本即難以預測,現在的棒球運動又似已超越規則,愈來愈難被死板的規則所駕馭甚至馴服」(包括比賽強度因不斷被激化而提升,以及,棒球產業所有參與者的心理層面和情緒管理等要素在內,都是很好的例證),也因此,我們必須要跳脫傳統棒球思維的窠臼,重新考量更多的場內外政經變數,方得以為棒球的進化,略盡一己綿薄之力。 

2008年的北京奧運,國際棒總針對「棒球比賽根本沒有時間限制」的痛苦共業,決定強力反擊,啟用「突破僵局制」,這個新興規則極可能對棒球傳統產生鉅大影響,亦可能顛覆棒球傳統思維,其後續發展絕不容小覷,值得我們加以擴大正視,從不同角度出發,逐篇細加申述,俾呈現更另類的多元化觀點,和諸多熱愛棒球文化的讀者分享,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nhittables 的頭像
    unhittables

    ◆邊邊角角棒球論壇◆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