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8/11(張博亭/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僵局的美學,來自苦澀的煎熬

彼此僵持互不相讓,停滯無法開展的局勢,謂之僵局。

棒球運動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可以欣賞運動員在打擊與守備的過程中,展現出身體的美感之外,從制度面來看,在三人出局前都無法決定勝敗,也是有趣且充滿話題的地方。此外,球賽的僵局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僵局的美學何來之有?事實上,任何有競賽性質的運動,最後都必須決定贏家與輸家。然而,分出勝負的最高境界其實是「難分軒輊」。攻守雙方即便耗盡體能,卻不願意被對方撂倒,誰也不想先投降,在一來一往的攻防中,緊咬比數。此時對球員而言,是處在一種極大壓力的情況下打球,全神貫注地盯著每顆球的來去,不只是球技上的發揮,也是抗壓能力的展現。每一回投打的對決,再配合觀眾的鼓譟與吶喊,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

只是,一件事物再美,也無法持續永恆,一旦僵局中激情的那一段煙消雲散,此後彷彿開始進入漫漫長夜,剩下的就是疲倦但不想放棄的球員,以及缺乏耐心、打著哈欠想趕快離場的觀眾了。

運動比賽實際上是一種身心的煎熬,那是帶有torture(虐待)的成分在裡頭,觀賞者本身其實也是被虐狂,因為觀看僵局的煎熬會讓腎上腺素激增,情緒會更高昂。而僵局也有另外一種樂趣,就是能衝高收視率,如同去年美國職棒外卡加賽,國聯的洛磯與教士從第八局開始六比六平手,持續的僵局一直到十三局才被教士突破,最後洛磯於下半局再戲劇性的逆轉。這場球賽的收視率,在進入僵局之後就一直居高不下,球賽過程不只對觀眾,甚至對轉播單位來說都有很大的收穫,因為他們從僵局的美學中,得到實質的觀戰樂趣與廣告收益。

但是,正因為棒球比賽沒有時間限制,換個角度思考,陷入僵局的煎熬有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甚至沒完沒了。同樣的也是洛磯對上教士,在今年四月十九日打了一場六個多小時的馬拉松大戰,有位球迷在十四局撿到界外球時,甚至高喊「夠了,我要回家了」。最後,這次僵局當然不像那場外卡加賽如此吸睛,因為它整打了二十二局,連球員自己都不想打下去了。這種僵局的煎熬不但不再充滿樂趣,反而成為一種負擔。

看球時,我們常會問自己,運動比賽不能分出勝負,還叫比賽嗎?可是運動比賽沒有僵局,還算比賽嗎?大比分差距的球賽不吸引人,陷入僵局過久的比賽也不討喜,所以適度的僵局是必要的,而過度的僵局則讓人反感。然而「適度」的定位在哪裡?

北京奧運的「突破僵局制」,將從延長賽第十一局開始實行,在啟用前的十局,是主導比賽規則的場外人士可以忍受的「僵局」範圍,也可能是觀眾容忍僵局的「臨界點」。十一局開始,這幅「僵局」的畫作,將由「突破僵局制」來重新著色,而且,由於有著「從無人出局一、二壘有人開始進攻」的特殊設計,預料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這幅「新作品」。換言之,受僵局煎熬的痛苦很快就會過去,突破僵局的美感也隨時都會出現。至於誰能擁抱那苦盡甘來的勝利之美?答案就在五棵松球場的京城天空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nhittables 的頭像
    unhittables

    ◆邊邊角角棒球論壇◆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