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8/20(張博亭/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正視南韓隊的價值〈系列三〉

近年來,在台灣常出現一個有趣且有些諷刺的現象,以2006年亞洲盃足球賽為例,當時南韓派出一軍陣容前來台北比賽,有人質疑他們是否會將骯髒球風再度複製到場上,並號召球迷在中、韓大戰時集結加油,要讓對手感覺到我們的「主場優勢」。但當南韓隊抵達台灣時,卻仍有人熱情接機,並爭相目睹這支明星隊。這兩個強烈對比的畫面,意味著什麼?最後的結果,中華隊以0比3輸球。

撇開強烈的民族主義及不討人喜歡的小動作、小伎倆來看,南韓的經濟和體育發展為何能在國際間屢創佳績,與其勇於尋找並創造自己的價值不無關係。經濟方面,包括藉影視產業蓬勃發展來帶動觀光旅遊人潮、或是隨著全球化的潮流塑造具有吸金能力的國際巨星,例如Rain。此外,像三星、LG…等企業在自己經營的領域都陸續申請專利,並開發新產品,讓「南韓製造」得到國際普遍認同。

體育方面,除了足球排名更上層樓外,棒球部份,南韓職棒的年薪或簽約金都有極高的價碼,且南韓出產的強棒,包括李承燁(讀賣巨人隊)、李炳圭(中日龍隊),抑或像林昌勇(養樂多隊)這樣的強投,都在實力比南韓職棒高一等的日本職棒中有不錯的表現,而在國際賽上,2006年經典賽兩次打敗日本,讓鈴木一朗顏面盡失不說,這次在奧運預賽更擊敗美、日、古等強國,這些表現在在顯示南韓正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台灣呢?單就體育部份而言,曾效力中華職棒的選手,包括林恩宇、林英傑、吳偲佑等,也都被日本職棒簽了過去,但相較於韓職球員轉戰東瀛的發光發熱,這些叱吒中職的明星球員,光環卻顯得黯淡許多。同樣都是本土職棒頂尖菁英「逆向輸出到日本」,為何兩國績效差那麼多?這也顯示出這次以CPBL和KBO純本土職棒菁英打造的國家隊,在奧運棒球賽的戰績會有天壤之別是完全合理的,這除了是實力問題的具體表徵之外,亦可以說,台灣球員不懂得發揮自己的價值。

當南韓每一場比賽都全力求勝時,台灣卻只希望先搶進四強。到底運動員的價值是什麼?簡單一句話不就是「贏球」嗎?每當碰到國際比賽,常聽到「鎖定目標」或「避強擊弱」…等話語,聽了令人感慨不已,棒球沒有絕對的「強」或「弱」隊,為什麼不讓運動員發揮自己的實力與價值,努力去贏得每場比賽?

打個比方,當教練團只求短打推進時,等於是為對方製造機會,因為只要抓三個出局數即可結束一局,若授意放手一搏,搞不好會敲出全壘打製造大局。過於保守的策略思考,在近年來的國際比賽中,似乎成了台灣的絆腳石,也限制了球員發揮價值的空間。

今天的台灣,不應該以批評他國是否勝之不武來看待輸球的結果(更何況這次奧運南韓隊每場比賽都贏得漂亮紮實),或許,學習阿里郎求勝若渴、無所畏懼的企圖心,試著找出「贏」的價值,才是能否從失敗中迎頭趕上的最大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