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中國時報 浮世繪 2007/1/12(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由於距離刊出日期已超過一年以上,有時效性的問題,這點還請讀者見諒。
台灣在亞運棒球奪金已經過一個多月,眾多球迷與選手卻都還沉浸在冠軍喜悅中,甚至在票選年度重大棒球事件時,更被部分投票者或媒體選為超越王建民十九勝的最高成就。可是,在金牌戰隔日傳媒紛紛以林智勝或姜建銘的「眼淚」來刻畫這場球賽時,當晚最先抓住我目光的「第一滴淚」,卻是日本投手高崎健太郎被擊出再見安打後所流下的那滴!
這麼多天來,我腦中似乎有個放影機一直在重複讀取那幾格畫面,那蹲下抱頭痛哭的影像彷彿未曾結束,好像這賽事才剛打完沒多久…。
一支賽前被外界看衰卻看重自己的球隊;一群全力以赴燃燒熱血的年輕人;以及一個試圖證明自己具有職業選手身價的業餘投手,這就是那天日本隊的寫照。而當結局逆轉,中華隊於一旁歡欣鼓舞時,高崎在場上依然久久不能自己,最後甚至需隊友攙扶才能下場,這姿態傳達了他對比賽是多麼地投入和在意,令人動容。甚至不禁讓我想起一九八三年也有場類似的球賽,不過當時勝負顛倒,哭的人是因下雨漏接必死高飛球而導致中華隊敗戰,差點進不了奧運的趙士強。
俗話說:「球場如戰場」,戰場是殘酷的,所以打輸球的要全盤面對這殘酷的事實。那時若高崎的隊友也傷心欲絕,默默地走回休息室,不小心忘了他,對手也顧著狂歡,無心搭理,最後,在球場關門前,高崎終究須接受這被狠狠打敗的現實,自己站起來,自己扶著自己破碎的心,邊擦拭眼淚地離開。
其實,敗有很多種,可適得其所,可以很狼狽,也可很美麗。而長久以來台灣在體育競賽中,或許是累積了多年的文化情結,對日本總是充滿複雜情緒,有仇日、有哈日、也有媚日,不過,這次日本真的敗得很美,宛如櫻花,在凋謝時是最淒美的一刻,也是賞櫻的高潮。
長久以來,王者只有一人,贏家只能有一位,大部分的競賽中只會有一人或一隊開懷大笑,也很不公平地只有這一人或一隊可聚焦所有的光芒,享受一切。這設計並非不好,可鼓勵、刺激大家奮發向上以求勝,然而似乎在中華文化中,甚少告訴我們若身為勝利者時,要如何看待失敗者,特別是那認真的「成功」失敗者。
「勝不驕,敗不餒」是自我面對勝負的準則,「成王敗寇」說的是輸贏的結果,我似乎找不出有哪一句成語,足以闡述贏家要如去面對「好」輸家。或許,兩千年來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華夏文明,歷史上對外的勝利常是必然,也不需與外界交流就可自給自足,這麼個內斂保守又高傲的文化,當然鮮少會去尊重向來不如自己的「戎夷蠻狄」。
然而,時代不同了,在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今世界,也許我們都該用新的角度,去好好看待那也和自己一樣在乎結果的對手,向他們致敬,感謝他們的努力,讓彼此潛力完全激發,大幅提昇競爭品質。因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勝利必將大為失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