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9/03/13

經過好幾場精采的、慘烈的、意外的、難堪的分組預賽後,第二屆經典賽的八強已正式出列,接下來的複、決賽,投手的投球數限制將從預賽的70球依序放寬到85球及100球,投手的調度也會從預賽的雙先發、車輪戰,轉為較一般的先發、中繼、救援模式,比賽內容又將呈現出不同於預賽的風貌。

同一時間,王建民在美國洋基的熱身賽裡,投球局數及用球數限制也正在逐漸提升中,到大聯盟季賽開打時,將會回到我們所熟悉的單場100球。而透過王建民在美國大聯盟的好表現,以及各種鉅細靡遺的報導,我們也能理解經典賽裡的投球數限制是對投手的一種保護,也是長期在比賽中有好表現,勝過一兩場比賽裡流星般熱血激情的觀念灌輸。

台灣職棒近幾年在觀念上,也逐漸開始重視投手的用球數及出場間隔,只是在激戰中、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還是會讓投手去「挑戰極限」、「燃燒小宇宙」。而對於台灣棒球苗圃的學生球隊而言,「投球數限制」??這能換得保送升學的資格嗎?這能為替代役的報考加分嗎?這能換得更多的企業建教合作贊助嗎?

在國外球探及經紀人較常群聚關注,媒體也較多轉播的青棒比賽裡,投手的投球已有單場最多投九局、投滿三局隔場不能再出賽的限制,但主力投手在比賽裡也還是常見九局一百多球,隔場後再一個九局一百多球,三五天內就累積出二三百球的投球量,這樣的投球局數限制對年輕投手的保護會足夠嗎?

而在球探不常去觀看、媒體也少做轉播的大專棒球比賽中,因為球員唸完高中就是大人了,「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所以投球數、投球局數完全不受限制,只要球員有意願,或教練下達指令,投手在一場比賽裡的用球數可以高達一百四、五十球,說難聽點,就是把年輕的手臂當柴在燒!這些大專投手經過這樣損耗,透過替代役或新人選秀進入職棒體系裡,還有多少手臂是健康的呢?

因為這只是短期盃賽的什麼什麼……為了幫自己或幫隊友、學弟拚個升學或替代役資格的什麼什麼……為了學校的榮譽所以什麼什麼……因為實在人手不足只好什麼什麼……日本的松坂大輔還不是什麼什麼……。這些什麼什麼的理由和藉口,實在聽得太多,最後只能被迫去瞭解Tommy John手術是在置換手肘韌帶,肩關節唇撕裂傷不論復健或手術修補都很費時且難完全恢復的這些什麼。

在這次經典賽的敗戰檢討中,很多大方向、大政策陸續提出,但目前還只看到錢與權的爭奪,關於學生球員投球數限制這個基本的、只需修定比賽規則的、球迷和許多棒球寫作者不斷呼籲的關鍵問題,依然沒有被提上檯面討論,彷彿經典賽的投球數限制只是大聯盟設定的某種奇怪制度而已。

當學生球隊和國際賽的中華隊一樣,只求每一次短期比賽的勝負而忽略長期的球員養成與照護,整體的台灣棒球根基還能禁得起多少損耗呢?體委會、棒協、大專體總和學生棒球聯盟,都該好好坐下來把學生球員的投球數限制與休息間隔給訂出來,向各級學校的教練說明,且確實執行。先鞏固住棒球選手的培育觀念,再輔導球員升學、服役,並協助學校獲得企業贊助,學生棒球才能養成更多優秀且健康的球員。

唯有把台灣整體球員人力的健康與培養看得比勝負、比自己的官位重要,台灣棒球才能再開啟一個正向的循環,建構出紮實的根基,並重返世界棒球列強之林。只是,那些握有實權的委員與官員,真願意懂這道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