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 Yahoo!奇摩運動網 2008/11/29
《風雨過後,必定萬里晴空》系列探討(七)
時間不停流動,蘊含無限契機,但重大轉折的機會點,也往往在忽略中如雲煙般的消逝。
誰也無法否認,棒球是台灣人民在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伴侶,這號稱具有百年歷史的「國球」運動,當1968年紅葉少棒擊敗當年世界冠軍和山歌隊,掀起了我國棒球運動的熱潮,為往後40年發展奠下重要基業;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銀牌,將台灣棒球運動推向登峰造極之境。那些大大小小的輝煌記憶,正代表一項運動文化,為社會締造的整體價值與促進團結的力道,最可貴之處並非歷史年代的「量化」,而是實際存在的內涵,以及所展現出的魄力、決心與毅力的「質化」。
當年味全與兄弟的龍象大戰,場場空前盛況,尤其黃平洋七彩變化球vs.假日飛刀手陳義信這戲碼,更是萬頭鑽動、一票難求。這是台灣棒球運動重要文化資產,如跨年煙火般炫目,卻略顯單薄,畢竟味全龍在中華職棒僅短短存在十年而已。
沉重的何止棒球,對應於當時國內經濟雖一片榮景,卻也被政治對抗捅得死去活來,無論是產業轉型、增加國民所得、創造競爭優勢等的議題,幾乎都被政治怪獸拉扯到扭曲不已,隨著二次土地改革政策胎死腹中,經濟部長請辭,整個社會瀰漫著「主流與非主流」、「本土與非本土」的意識型態,為未來埋下惡質化的種子,對經濟實力下滑的隱憂視而不見,榮景如泡沫般,無論多麼高瞻遠矚的發展策略,動輒變質為空談清談。
從棒球的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如此?整個職棒發展的過程,也曾經一片榮景,但該重視與解決的問題,如職棒簽賭、二軍組織建立、球員制度、球員工會等問題,一再刻意輕忽、刻意擺爛:最多的討論流於「限制增加球隊數」、「加入聯盟權利金」等市儈不已的議題,經營者的處心積慮與社會期待落差如此之鉅,猶今未見好轉,職棒走到如此難堪局面,是意料之外還是咎由自取?
我們不免心存惋惜,其實當初兩聯盟的並行運作,誰說一定不行呢?但中職始終走不出叛將條款、輕視對方與惡意對立的意識型態,筆者相信---若沒有發生簽賭集團黑手伸進職棒比賽,讓球員大量折損的話,以棒球運動人口數以及健全的洋將聘用制度,去支應職棒球隊選手的供給,應該是綽綽有餘的。當火車頭角色演好了,就會帶動業餘與三級棒球的整體水準,使這個國家級的運動項目,即使放眼國際,也將比現下有看頭多了。
但擁有權力的人,總淪於私心蒙蔽,且劃地自限。為什麼當時無法各自捐棄成見,研擬諸如跨聯盟賽事或重新調整兩聯盟實力強弱隊伍組合等,以增加球賽可看性、吸引更多球迷入場,去創造雙贏的局面呢?當然,他們很難有那境界的眼光,現在的遺憾於是全民一塊承受!
無論是棒球或經濟,似乎永遠脫離不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死穴。
台灣棒球發展迄今,最璀燦的20年過去了,那些亞錦賽冠軍、亞運會冠軍、奧運會銀牌、世錦賽第三名、洲際盃第三名等等的榮耀,究竟應該當神主牌膜拜,還是作為策勵後進的激素?倘若沒有當初基層棒球的蓬勃及推波助瀾下,促使了職棒誕生,進而揮軍國際棒壇,攻城掠地,那台灣的棒球水準,頂多位在世界B咖隊伍之林。這積弊已久的環境,國內棒壇若不再痛定思痛的話,假以時日,將像經濟發展一般,只好束手掉入更一蹶不振的窘境吧!
經濟搞垮了,要重新來過談何容易?至少要養精蓄銳,練功數十載,才可能再次恢復榮景;再說,短期內也不可能大破大立,充其量就發發消費劵,試看看是否能藉此打通任督二脈。慶幸的是,台灣棒球並不須如此大費周章,原有的百年文化內力還在,只要掌門人登高一呼,企業捨身投入,不下三、五年,再創登峰造極絕非夢事。
經濟也好,棒球也好,想要在國際列強環伺下脫穎而出,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就是自己本身的體質要夠強,才有辦法持恆保態,歷久不衰!沙漠城市杜拜,都能建立起六星級的帆船飯店,如綠洲的台灣,要搞好棒球,會那麼難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