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UDN 聯合新聞網 2008/9/18(饒駿頌/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贏在前輸在後」的台灣棒球文化(系列六)
當陳金鋒、彭政閔這樣的選手站在戰場的「最前線」應戰時,大家是否想過,有沒有誰可以站在他們的「身後」,給予最強大的支持呢?

不是球迷!球迷沒有義務需要自己跳出來扛起這麼大的責任!沒錯!是真正就直接站在他們身後的教練!

許多的運動電影,都是在談論這「球員」與「教練」之間的微妙關係,而且,通常都會有這樣的故事架構:一個頂著強大光環的教練,因為某些因素接下了某支球隊,而這些球隊的共通特色是,即使隊上有一些極具天份或潛力的主力球員,卻因為球隊疏於練習、球員太過於自我,或是其他外在因素,使得球隊總是沒有辦法打出好成績。

教練為了改造球隊,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新的政策,當然,隨之而來的是部份主力球員或是球員家長(如果是學生球隊的話)的反彈,甚至不惜離開球隊;但因為教練的作法確實為球隊帶來了新氣象,使得原本持反對意見的球員,逐漸開始認同教練、融入球隊,於是,本來積弱不振的球隊就此改頭換面,獲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其實,最後能不能贏得關鍵比賽的勝利,已經不是這些電影的重點了,當那些本來因為不服從而離開的球員,再度回到教練面前,說出「請讓我為你打球」這句話時,往往才是這些電影中最關鍵的一幕。

描述「好」教練的電影,總是這樣拍的。

有人說好的教練就像好的廚師,永遠知道如何利用手上所擁有的素材,做出最好的料理。確實,一個好的教練得先了解球員,才知道如何讓每個球員在最恰當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功能;一個好的教練得先馴服球員,才能讓每個球員都願意盡全力付出,甚至激發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實力。而當教練與球員之間的磨合與凝聚都完成後,才是教練站在場邊,發揮個人的判斷與調度能力的時候。

兵敗北京後,執掌兵符的洪一中很自然地被請下台了,面對明年即將到來的經典賽,總教練這個職務一時之間成了燙手山芋。在球員個個都想入選中華隊的同時,卻沒有人願意出任中華隊的總教練,為什麼?因為現在沒有人覺得自己有資格、或是有能力站在這個位置上。

不僅台灣如此,日本現在也正為了國家隊總教練的人選而感到頭痛不己。不過,在各界紛紛猜測新任監督的候選人時,王貞治的名字一定不會被遺漏。

為什麼是王貞治?

有人說,那是因為王貞治在球員時代的顯赫戰績,足以說服球界,然而仔細想想,或許有些教練在球員時期有過不錯的成績,但偉大的球員卻不見得都能成為偉大的教練。球員時代的好成績,只不過是足以讓大家服氣的其中一環而已。

那麼,真正的原因什麼?是安定感!不論對球員或是球迷來說,因為他們「相信」王監督,相信他可以帶來「安定感」,並且能讓日本隊的戰力發揮到極致。

於是,在中華棒協為總教練人選而頭痛時,何不問問中職各家好手的意見?如果不考慮國外教練,請問陳金鋒、彭政閔,你們最想為誰打球?誰才是你們心目中第一名的教練?誰最值得你們為他拚命?誰又可以帶給你們最強大的安定感?誰站在你們的「身後」時,不會讓站在「最前線」應戰的你們,浮現出「贏在前,輸在後」的念頭呢?

這樣的人選,才是中華隊總教練的最佳候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