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信鯨去年球季結束後開始大刀闊斧砍人,一口氣連續開除八個球員,尤以今年初無預警且無條件地釋出三名主力戰將楊松弦、宋肇基、洪啟峰最令人錯愕,全國鯨迷一陣幹譙,球迷流失慘重!2004球季還未正式開打,中信高層已率先扔出一枚爆裂物,撼動整個棒壇,但在震「鯨」之餘,不免對該隊人事佈局的擺譜動作產生「暴虎憑河,有勇無謀」的疑慮!

 


照理說,釋出這樣令人「垂涎」的即戰力選手,其他五隊早該爭先恐後展開搶人大戰,但意外的是,這些寶貝竟乏人問津!其中幾隊更公開表明「不會吸收這些球員」,難免令人懷疑,又是聯盟的「默契」在作祟!


其實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過去14年來,領隊會議的「默契」,已在黑箱作業中扼殺不少棒球菁英,甚至連洋將亦難逃魔掌,只要原母隊對外放話昭告天下,一句模稜兩可的「管理問題」(總是讓人有不當的想像空間,對球員的清白造成莫大困擾,不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憾),就能叫他隊知難而退,說各球團「勾結」或「串通」成共犯結構體亦不為過!


儘管鯨隊有權開除這三位球員(反正就是要他們離隊),但幹嘛選一個最笨的方法,搞的球隊、球員、球迷「三敗俱傷」呢?要知道這三人並非二線球員,是另五隊夢寐以求的先發選手,為何不循交換球員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呢?雖說各隊都戰力吃緊,也許換不到實力相當的球員,但換個板凳來也無妨啊!總比什麼都沒有好吧?總之,再怎麼換都比直接炒魷魚,落得兩手空空來得划算!


CPBL一直無法有效經營一個良好的球員交易制度,有的只是一些二線球員的交易,對實質戰力的增長並無啥助益,凡此種種均肇因於,球團經營格局過於狹隘,好球員只進不出,終身據為己有;不乖的、不好的才丟給別人,使得球員交易市場始終無法活絡起來。


中信對外的說法是「球隊重建後,才有爭冠的希望」,這句話顯然似是而非!因為,贏球對職業球隊而言固天經地義,但爭冠絕非球隊存在的唯一目標,能否獲得廣大球迷的支持,才是經營職業球隊最重要的課題!否則,年年拿冠軍,但看台上只有小貓兩三隻,這隊還打得下去嗎?味全龍在97~99年拿下三連霸又如何?還不是難逃解散的命運!中信這次大開殺戒,讓球迷基礎龐大的楊松弦、宋肇基等人的支持者,也隨著球員的離去而琵琶別抱,對原本票房就已位居四支老球隊之末的鯨隊,肯定雪上加霜!日本的阪神虎隊,在2003年以前,已連10年無法跳脫B級球隊的宿命(甚至常常墊底),但阪神卻是中央聯盟六隊中,唯一能在票房上與巨人軍相抗衡的勁旅(阪神虎迷之死忠、抓狂相絕不遜於台灣的象迷),他們在去年媳婦熬成婆,拿下聯盟冠軍,替大阪地區帶來數百億日圓的產值,這不是球隊經營該努力的方向嗎?


國內這種非冠軍不可的惡質文化,可溯源至70年代三級棒球全島發燒的那段時光,當時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動盪不安之際,唯有棒球的勝利能替咱找回那一絲絲僅存的民族自信心,棒球也成為全台民眾的生活寄託,人們在「給我冠軍,其餘免談」的功利主義薰陶下,過於重視勝負,也間接影響數十年後我國職棒的發展。


此外,由於棒球文化偏重勝利者,在「西瓜倚大邊」的心理效應下,人們也傾向於「支持最強的球隊」,當年業餘成棒的常勝軍兄弟隊,進入職棒後能成為所向披靡的吸票機,也是受益於此種偏頗的價值觀,象隊史上第一次三連霸時的票房直達顛峰,更讓其他球團對「冠軍是爭取票房的最好手段」之謬思深信不疑,大家似乎都忽略了90年代初期的西武隊是最諷刺的反例,當年的西武隊拿冠軍如家常便飯,但票房卻逐年走下坡,導致監督在戰績不差的情況下依然去職,足可證明「冠軍不是票房的唯一保證」!


再者,另一個讓中信義無反顧釋出球員之罪魁禍首是,體委會背書成立的「代訓球員制度」!


今年六隊都增加了從國訓隊選拔來的10至12名代訓球員,意謂著每隊至少有3至5名即戰力型的選手,因這些選手即將在今明兩年陸續退伍,球團在不愁後繼有人的情況下,當然更有恃無恐地「砍」人了,體委會沾沾自喜的「二軍建制化」之政績,非但沒有具體落實「二軍」的制度,反倒成為球團用來整肅「一軍」的工具,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始料未及啊!


職棒已邁向第十五個年頭,球團經營卻毫無職業化的概念,球員交易、選秀制度、自由球員、二軍農場等大業皆百廢待舉,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原地踏步,球員任人魚肉,毫無權益可言,怎不令人心急如焚?楊松弦等三名國手級球員尚且如此,其他人就甭提了!職棒經營者的短視心態若不改,既非空前也不可能絕後的楊案必層出不窮,試問台灣有多少優質選手可供球團恣意揮霍?恐怕不多吧!


本文原載於新台灣 2004.1.31~2.6第410期(杜堽/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