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Taiwan News 347期 2008/6/19(陳金鈴/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棒球運動的文化,具有世代傳承的意義。當年有金臂人大戰假日飛刀手,至今日看見潘威倫對決陳金鋒,除了場上球員隨著時間汰換,場外的球迷也跟著世代輪替。

臺灣的棒球史由日治時期展開,代表臺灣的棒球隊能站在日本甲子園球場出賽,對當時身份為「殖民地」的臺灣民眾來說,象徵著臺灣人的榮耀,或許由此棒球運動便開始與「民族大義」牽扯在一塊兒,進而也促成了往後棒球運動在台灣體壇的地位。

六0年代末期,紅葉少棒隊與金龍少棒隊相繼在國際賽事中大放異彩,由於當時臺灣的國際政治局勢極為不利,「棒打洋人」的「成就」也鼓舞了民心士氣,「棒球民族主義」促成了每個臺灣人都是棒球迷的景況,加上三台亦在此時相繼成立,透過畫面更是讓人熱血沸騰,這或許可以說是臺灣棒球史上,球迷人數的第一波高峰期。

七0至八0年代,三級棒球因臺灣經濟起飛帶動而加速成長,出國遠征屢創佳績,中華隊的成員們皆是國內家喻戶曉的「中華英雄」,當1990年中華職棒元年正式開打時,加入中職的這些球員立刻成了球隊的招牌明星,加上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中華隊奪下銀牌的佳績,原本因為球員流失而造成衰退的球迷人口再次大幅成長,當年跟著爸爸媽媽一起聽廣播看黑白電視的球迷們,如今也生兒育女,全家祖孫三代一同進場看球是常見的景象,臺灣棒球熱潮在此時邁向了最高峰。

然而,中職卻風光不過短短七年,先是九五年時由於各方利害關係造成聯盟分裂,隔年更爆發職棒簽賭案,球迷大量流失,既使九七年有線頻道「緯來體育台」加入賽事轉播,卻始終無法吸引更多球迷,中職票房進入漫長的「黑暗期」。這期間歷經數支職業球隊解散或易主,至0三年兩職業聯盟合併,球迷人口都不見起色,待0四年亞錦賽時,中華隊暌違十二年後再度獲得奧運資格,國內的棒球運動才又熱絡起來。

此時,球迷人口又是一次世代替換,歷經第一次簽賭案爆發的老球迷多數不願再進場,青年學生是主要的組成,彭政閔、蔡仲南等球員也成為新世代的職棒偶像,擁有超高人氣,可惜中職的涉賭問題一直無法根絕,票房仍是起起伏伏。

另一方面,這些年輕球迷亦身處資訊流通既廣泛又迅速的E世代,透過網路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隊球迷,未曾謀面的網友也能三五成群相約至現場為球迷加油;又或者在家中,甚至在校園裡欣賞球賽轉播的同時,藉由網路與眾多同一球隊的支持者分享情緒及心得,這是與過去相當不同的球迷模式。球迷會因為習慣網路而「宅」在家中看轉播就好?還是可以藉由網路號召大家進場拉抬票房?值得各球團行銷部門及中職聯盟加以探究。

除了網路,王建民站穩美國大聯盟也是影響今日球迷結構的變因,「臺灣之光」呼應過往國際賽事帶動球迷成長的史實,然而這些「建仔迷」是否也能成為臺灣職棒的球迷?抑是今日中職票房走下坡的肇因?其實端看中華職棒的表現。如果中職賽事精彩,便是相得益彰;反之,若比賽內容乏善可陳,就是相形見絀了。

世代輪替造就今日球迷新型態,聯盟與球團的作為也該加緊更新腳步莫再蹉跎,把握創造票房新高峰的契機才是因應大環境轉變的最佳經營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