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Taiwan News 348期 2008/6/26(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在王建民受傷後的各式台灣棒球迷看法中,有些人這麼認為的:「建仔何必為得分而如此拼命?這分有那麼重要嗎?好好投球就夠了」當然,這是有點事後諸葛,因若建仔沒受傷,或許他還會被稱讚為跑壘也很盡力,正港是台灣之光。但如果建仔當時停在三壘沒回來,這分之後也沒得到,建仔又在換局時繼續投球,結果比賽卻未能獲勝,那麼建仔會不會因此被批判求勝心不夠、跑壘太保守呢?總的來說,此類看法都不客觀。

不過,從中更有趣的發現是台灣球迷對得分(RUNS)的重視度不足,低估跑者跑壘得分的重要性。這不是說台灣棒球愛好者不知棒球是比得分多的競賽,而是他們更看重打擊,焦點在誰把分「打」回,忽略誰把分「跑」回。

這是因近代台灣棒球觀賞文化奠基於一九七零年代的三級棒球狂潮,那是個用鋁棒去棒棒開花、用全國小孩菁英去痛扁美國社區棒球隊的時代。即使後來我們經歷台灣職棒的快腿旋風,從林易增到黃甘霖,球迷仍喜歡看誰能把球打得遠,沒那麼關心「跑分」。

更實際例子是大夥都被教育何謂打點(RBI,runs batted in,此名詞正確英譯應是打分,但因日語中的分叫做點,所以日本棒球稱打點,並被台灣抄襲,這是台灣錯誤借用日本漢字棒球專有名詞的例子之一),也重視打點,幾乎都明瞭自己喜歡球隊或國家隊的打點王是誰。但球迷彷彿都不清楚誰是那最辛苦、跑完四個壘包最多次、榮膺得分王的選手。

這並非說得分比打點重要,打點確實比得分重要,因身為選手,能把壘上隊友送回來是要有能耐,也值得被肯定,不過得分在台灣也太被放棄了。事實上,得分真並不容易,現代棒球平均一場比賽,每隊得分是四到五分,但平均上壘人次約十人以上,等於一半的人回不了家(本壘的英文是HOME),形成殘壘(LOB,left on base),相當可惜。所以,球迷最後選擇重視能護送他人取分的英雄,喜歡有高RBI的選手,是理所當然。只是,對那些賣力跑回來的其他選手,也為免給予太少的關愛眼神。

多年來,自認會看球的台灣球迷,口中常會說某某人今天表現是「幾支幾」,這是指這選手在這場的幾個打數中打出幾支安打。然後,再說說這球員有沒有全壘打與打點,少有人會注意到這傢伙跑回幾分。可是,隨建仔熱潮,大聯盟轉播天天可見,我們卻發現他們和咱們一樣很關心打點,但卻比台灣更熱愛得分,證據就在轉播畫面中常會秀出打者上個打席有無得分。

此外,在美國職棒和仿效美國的台灣棒球中,那關於打者的詳細統計數據表,得分的欄位次序都被排在很前面,這是因「得分概念」是十九世紀、幾乎是棒球被發明時就被創建出,早於打點。也就是說,棒球統計學的欄位排序是尊重傳統,即便後來更全面、新設欄位的新統計方式幾乎都在顛覆古人看法,得分仍穩坐前幾項,沒被往後推。所以,不能說欄位在前的現在還重要,也不能說被排在後的就可省略,在必須取捨時,各單位會自行判定。

只是,台灣球迷常會在看到關於打者落落長的數據表時感到困惑,怎麼無關緊要的「得分欄」會那麼前面,感覺好礙眼。這心理狀態的背後,再度印證了我們的棒球文化低估得分的價值,才會討厭看到。

總之,得分沒打點要緊,但也不被該丟進垃圾桶。「得分」鼓勵選手往前衝,凸顯棒球「投打跑守」四大面向中的「跑」,因此台灣棒球迷應打開視野,多去關心球星得分,就可得到更全面的棒球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