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93期 2010/1/13

在冬天,由於棒球季早已結束,許多有關棒球的組織和活動,都進入了「冬眠」的階段。尤其是在寒冷的加拿大,想在戶外玩個傳接球都很吃力,更不用說在室外好好的打一場比賽。不過,我任教的社區棒球聯盟,則是趁著這個冬天,特地為少棒選手們(十二到十三歲)計畫了一系列的室內訓練課程,直到球季開打前為止,主要是為明年球季預作準備,好讓小朋友們不致因休息過久而荒廢了球技。

所謂訓練營並非密集訓練,而是以每周兩次,每次兩小時的方式來進行。而且訓練營舉辦的時間都是選擇在周末,因此不會妨礙到小朋友平常的課業。如此一來,更能吸引許多愛好棒球的小朋友參加,父母親也多半願意讓自己的小孩參與。

而訓練營的內容,主要還是以基本動作為主,從傳接球、滾地球與飛球守備,到揮棒動作,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們保持球感。有別於一般球季中的訓練,教練們在冬季會為小朋友多安排一些飲食營養的課程,希望灌輸他們健康飲食的觀念,能夠在非球季期間仍保持良好的體能狀態。

另外,輕微重量訓練的觀念,也同時在冬季訓練營中傳達給小選手們知道。一般來說,教練們不鼓勵小選手們太早做重量訓練,尤其是在發育階段,不當的重量訓練,很可能衍生受傷甚至影響未來發育的後遺症。因此灌輸正確的重量訓練觀念,也是訓練營的重點。

不過,整個訓練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屬職業球員親自教導小球員的幾堂課程。聯盟特別請來幾位溫哥華當地的「旅美選手」,大都會隊2A的Shawn Bowman、太空人隊2A的Jimmy Van Ostrand和雙城隊2A的Rene Tosoni來指導小朋友們,並分享他們的棒球技術與經驗,其中Bowman目前是在大都會四十人名單內,因此身為教練的我,很慶幸的能夠親身體驗有大聯盟級選手指導的棒球訓練營。

在一般台灣球迷的眼中,多半認為美式棒球可能沒有日本或是亞洲棒球般的細膩風格,然而即使美式球風是充滿著力量、速度與個人風格,但是在少棒訓練營中,大聯盟選手們還是要求小球員們確實做好每一項基本動作。訓練營內沒有花俏的訓練方式,就如同一般少棒訓練營,都是以基本的投球姿勢與打擊姿勢為主,除此之外就是分享職業球員的個人經驗。

而當這些「大聯盟級」的選手們親自上場示範時,不難發現光是一個簡單的傳接球動作,就可以看出大聯盟紮實的頂尖水準,與他們深不可測的實力。他們的現場指導不但讓小朋友們吸收到大聯盟的訓練方式,也讓我們這群「業餘級」的教練們受益良多。

反觀以棒球為國球的台灣,由於社區棒運發展不彰,棒球的推廣始終跳不出學校的框架,尤其是在城市裡,少棒的推廣更是停滯不前,更不用說以調整為方向的冬季訓練營,在台灣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政府當局能夠參考加拿大這類的訓練營來推廣棒球,相信必能獲得城市民眾的共鳴與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