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過去以來幾乎一直都是「人滿為患」,礙於聯盟選手人數上限的規定,獅隊的人數已多到某些二線選手無法登錄,必須降為預備球員。由於母企業資金雄厚,為求奪冠,補強選手毫不手軟,無所不用其極,使得各路英雄好漢齊聚一堂。照理講先發打線加投手不過才九個人,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球員們的本身的鞭策力應該較強,球員間也容易產生良性的競爭意識,加上球員的素質又好,球隊的戰績如無意外應是壓倒性地領先群雄,但事實卻不然,為什麼?
由於國內沒有類似美國的小聯盟或日本的二軍制度,無法讓新秀在上大聯盟前先磨練磨練,等球技及身心都達到要求之後再從容上陣,而且也無法藉由小聯盟的實戰體驗,先幫球員定位,培養他們未來上大聯盟的接班位置,因此台灣的新秀,不管在哪一隊,一來就得硬著頭皮上「大聯盟」!尤其在統一,老將新秀齊聚一堂,不但新秀之間要競爭,還有老將擋在前面,不管你有多好的潛力,或如何受到教練的期待,只要搞砸了僅有的幾次出場機會,就等著坐冷板凳吧!
而且人一多,排列組合也就更多,因為沒小聯盟可以練兵,教練只好不斷的在場上試驗,找出最佳的先發陣容,今年季初的統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先發九人場場不同,讓人眼花撩亂,教練團為找出最佳陣容,每天追高殺低,人變成消耗品,因此統一今年前幾週的戰績當然不理想。
但新秀如處在兄弟或興農隊中可就大不相同了!因為球團的精兵政策,使得可用之兵本來就少,因此有潛力的新秀打的再怎麼爛,教練還是得用,反正也沒人可替換,只好把戰場當成實驗場,把成績作為訓練新人的代價,反而造就出一群亮眼的明星!比如興農的鄭兆行,第一年入隊即受重用,把守游擊大關,但表現卻未能盡如人意,攻守都有一段落差,但幾年的淬練下來,現已與張泰山、黃忠義並列為興農的「三番刀」,也成為國家隊的常客;曾華偉的崛起更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本來只是練習生的他,因為本身的上進及獲得教練的賞識,教練索性讓他放手一搏,想不到愈打愈好,攻守俱佳,現已成為興農的當家開路先鋒。雖然興農球團的縮衣節食政策實不可取,過程有點誤打誤撞,但話說回來,這些球員要是在統一的話,站穩先發的機會還真的很小。
但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考,冷板凳坐久了,球員是否會因此痛定思痛,發憤圖強,每天關在家裏苦練,使得球技突飛猛進,他日機會降臨時,必能大放異彩、一鳴驚人?別傻了!我們看到的是,統一的教練團一開始的確很敢用新人,但卻不敢常常用,只要表現好,隔天馬上排進先發,長打出現了,也毫不猶豫地放入中心打線,三、四棒馬上換人做做看,但是一旦表現不好,棒次往後調還算幸運,倒楣的只好再與板凳為伍,反正教練團頂多再把已列為代打部隊的老將調回前線就好了,君不見最近統一的老將紛紛重回先發,再次「鞏固中心打線」嗎?這幾年欲極力新陳代謝的獅隊,似乎仍消化不良,第二代還是無法全面接班,因為不敢犧牲戰績,不得持續不重用這些老臣(不過這幾個老將的確還在巔峰狀態),所以統一大部分的新秀,只好淪為跑龍套的代跑或代守球員,板凳愈坐愈穩。
但是球團的經營政策錯了嗎?只要負擔的起,球員多當然愈多愈好,調兵遣將才遊刃有餘,但是壞就壞在我們並沒有小聯盟制度,沒辦法讓二線的球員有機會上場增加實戰經驗,因為平常練球練的再好也沒用,上了戰場根本是兩回事,因此板凳坐久了自然使得球技荒廢,過去一些在業餘時期的悍將們,戰力已從「人間蒸發」,等真正需要他們時,幾乎已經是戰力外的選手了!因此處在缺乏農場制度的CPBL,統一的「兵多將廣」反而成了他們最大的致命傷!
雖然統一的起伏導因於制度的缺失,但是教練團的調度也難辭其咎!基本上職棒球季長達100場,球員的培養及作戰調度應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職棒打的是長期的戰爭,但統一往往卻把職棒當成短期的錦標賽來看,只求短線獲利,不為長遠打算,讓球員間產生不安定感,深怕一出差錯就再也沒有出頭機會,反而真正上場時表現起來綁手綁腳,自信心也隨之潰散!
其實統一不是沒有解套的辦法,既然聯盟沒有成立二軍比賽制度的打算,統一大可以自行安排比賽!除了可向聯盟內有意願的球隊徵詢外,更可以邀約業餘球隊或國訓隊,在一年內安排個數十場比賽,讓這些二線球員能夠在「近似」二軍的比賽中,大量密集地出賽,以真正能達到練兵的效果,相信不出幾年,這些練功完畢的球員一旦被叫上(Call up)到中華「大聯盟」後,必能表現出應有的水準,球團也才能享受到鉅額投資後的甜美果實!
本文原載於南主角2004.6.1~6.29第42期(杜堽/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