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建民風風光光登上大聯盟,連贏兩場勝投的同時,在小聯盟打拚的三名野手陳金鋒、胡金龍與陳鏞基,卻不約而同先後遇到低潮,打擊率大幅下滑,一度還坐板凳調整,實在讓人有些擔心。

時間往前回溯二十天,當時這三人的打擊率都在三成之上(詳見附表),胡金龍才剛單場五支安打,陳金鋒也是長打不斷,陳鏞基更保持穩定表現。沒想到,才過沒三個禮拜,他們的棒子像是瞬間結凍般,胡金龍一度連續二十八個打數通通槓龜,陳金鋒也曾連續二十個打數掛零,陳鏞基稍微好一點,但也是十八個打數一支安打的慘況;打擊率就像連吃幾記跌停板後的股票,只能直線向下掉。

事實上,只要是運動員,受制於人類身體和心理的極限,不可能與低潮絕緣,唯一的差別只在時間長短與症狀輕重而已。什麼叫低潮(slump),簡單來說就是持續一段時間的表現不佳,亦即兩三場沒表現並不算是低潮,但若是七八場比賽只出現零星兩三支安打,那沒錯,球員準是遇到低潮了!

至於低潮的原因,可謂零零總總難以言盡,其中最常見的不外乎受傷影響打擊姿勢、體力超過負荷、生病尚未完全康復、被對手抓到弱點……,甚至沒有任何理由都有可能。

然而,儘管低潮再怎麼常見,三名旅美野手幾乎同時陷落,仍不禁讓人引發聯想:什麼樣的文化與環境,造成他們的低潮?

在台灣,從小一路打棒球到大的選手,為了爭取保送資格、學費減免,或者教練受制於球隊戰績壓力,陷於一心奪冠的迷思,都讓成為國手常客的頂尖球員們,習慣在短期盃賽時將狀況調整到巔峰,一旦比賽過後就像是洩了氣的皮球,身體與精神狀態都跌到谷底。這種從小根植的慣性循環,是否就是造成台灣三級棒球培養出來的菁英,因習慣分階段調整狀況,導致高低潮十分明顯,而在美國引發適應的問題所在?

事實上,這些離鄉背井的旅美球員,除了得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挑戰頂尖的對手,還要克服身心的障礙,即使強打如陳金鋒,也曾提及每年總有段時間特別疲累,那種打不到球的感覺很恐怖。那樣的感覺就像是跑馬拉松的撞牆期,當體力遇到瓶頸,即便上場時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全力發揮。

雖然這種狀況起伏不定的形成並非陳金鋒等三人所願,但想要攀上最高殿堂,此一現象勢必得克服,畢竟三人都還年輕,仍具有高度可塑性,應該拋開過去養成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調適全新的職棒生涯,從心理層面內化改造。以他們的年紀而言,球員的生涯還很漫長,若克服不了低潮這個瓶頸,前途怎麼不令人擔憂?

現在台灣仍有許多年輕棒球好手,為了一圓旅外夢而努力奮鬥,期望在各大比賽中嶄露頭角,進而獲得球探青睞。目前旅外的模式,以「交換學生」為主流,雖然學生球員還是得靠短期盃賽來爭取升學的機會,以保住學生資格,但期許現在與未來的台灣小選手們,記得要學習如何將狀況維持平穩,減少低潮的出現,好應對整年的比賽,如此也可為自己將來站穩美日職棒先發陣線增加籌碼。

附表:
球 員 球隊       5/2打擊率    低潮期間表現   5/22打擊率
陳金鋒 3A拉斯維加斯51區   .346  0.203 (64打數13安打)   .282
胡金龍 高階1A維若海灘道奇  .313  0.181 (72打數13安打)   .257
陳鏞基 1A威斯康辛響尾蛇   .330  0.176 (74打數13安打)   .264

本文原載於TaiwanNews 2005.5.26~6.8第187期(林言熹/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