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載於Taiwan News周刊 265期2006/11/23(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由於距離刊出日期已將近兩年,有時效性的問題,這點還請讀者見諒。
在奪下季軍後,本屆洲際盃在國人心中似乎可算圓滿,然而賽會期間中可是風波不斷,非一帆風順,其實這實際反應出台灣棒球現在的國際政策頗有問題,並非一個第三名可輕鬆帶過。

洲際盃是國際棒總長期認可的三大重大賽事之一,另二為世界盃及奧運棒球賽,但這兩者都有參賽資格,唯有洲際盃與賽隊是由主辦國邀請。而從八零年代台灣重返國際棒壇後,這三大賽深受我國重視,紛紛重兵出擊,也曾取得不錯佳績。

但如今時空轉變,棒球全球化出現,九八年起職棒選手可代表國家出賽後,洲際盃的重要性已下降,即便連奧運棒球在大聯盟控制全球頂尖球員,並自辦經典賽下,都非唯我獨尊,所以三大賽是否還是夠「大」?值得懷疑。

而本屆美國與加拿大受邀卻缺席,日本和南韓以業餘或次級球員與會,目標是月底的亞運,更可證明現在的洲際盃不過是個交流賽,主辦國台灣沒啥好興奮。

可是,長期慣用民族主義操作棒球的台灣,卻還當作年度盛事,甚至為此建新球場。這暴露出當下棒協仍停在過去,還持續用熱血誤導球迷,並順便成為收割者,大賺票房。(硬連結王建民,更是直接暴露出撈錢本色)

用民族情感催化棒球成長並非正途,體制改革才是王道,但畢竟我們相對於美日來說是小國,國家整體經濟力相對不足,所以或許這是現階段的短期作法。然而,若要真正藉棒打番邦提振棒球,那就更不應去辦洲際盃!

因現在各國經營棒球是以職棒為主體,而職棒都有其球季,也都需季末的休養,所以除非超級大賽,彼此交流不會要職棒大將出馬,洲際盃沒吸引力。而在資訊大開的時代,若國際賽無各國頂級戰將與會,民族鬥爭就搞不起來。於是,就像這次,稍有腦袋的球迷都覺贏得不踏實,怎麼那些電視上的高手都沒來?即是台灣單方面將洲際盃定位為國力對抗,然而各國根本不太想對抗,場面尷尬。唯一例外是古巴,因他們現在的思維仍如同早期台灣,所以精英參賽。

也許有人會建議乾脆自辦高規格國際賽,如八零年代高雄港都盃,荷蘭每年也都有哈連盃。這似乎是可行,與其等待和列強輪流主辦,不如自創新局。然而,面對棒總承認的大賽洲際盃時,某些國家都不大理時,請問他們為何要賣面子給台灣的新比賽,助台灣棒球發展?而反觀我們還不是每年都派培訓隊去荷蘭,哪屆計較過哈連盃成績,不過藉此練兵罷了。所以若台灣真新辦賽事,其下場可能更慘,將是籃球瓊斯盃的翻版,成井底之蛙,在家打得很爽,卻出國被羞辱時才知世界有多大。

唯有辦經典賽等級的賽事才是最佳解,然而這機會卻是可遇不可求,也非年年有,因此不能當長久之策。當下棒協若真要操作民族情感,以激化棒球成長,並在全球化浪潮中,取代不長進的台灣職棒,繼續和國際交流,應棄短期盃賽,參考加勒比海經驗,創立亞洲冬季聯盟。

台灣是亞洲三強中唯一冬天可低成本在室外打棒球的國家,相對情況如同中南美對北美,這是壓倒性的天然優勢,因此應以年輕選手及需比賽經驗的旅外小聯盟球員組隊誘使日韓參賽。同時球迷對日韓的對抗情結是最強的,票房不會太差,聯賽將可成區域傳統,精緻又有趣。

如無意外,相信洲際盃將很快地退出粉絲的記憶,但台灣棒球發展卻不能如此輕忽。若當今民族主義真是小國台灣擺脫不了的兩面刃,請棒協與時精進,正確使用,將其效益發揮到最大,別再一而再地迷信國際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