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戰力」這名詞來自於日本職棒,也如同「二軍」一詞被台灣球界拿來使用一樣,是眾多日文漢字棒球詞彙之一,其原始意義也是字面上的意思——「即時的戰力」。但,台灣職棒這些年來「即戰力」一詞被強力的濫用,幾乎稍有名氣的新人都曾被冠上此一稱謂。雖其中確實有一路持續穩健,成為球隊中流砥柱者,然而大部分卻意外成為「即刻消失」的戰力,淪為板凳,或幾年後突然被釋出。也就是說,如果真為「即戰力」,上場後就算不一鳴驚人,也該有一定水準,成為主力球員,怎會差到年紀輕輕就成為替補選手,或可有可無,球團隨時可一腳踢開?
因為事實上,「即戰力」這用語已是部分球隊拿來作為對球迷交代的最佳武器。只要有堪用的新秀加盟,球隊就對外宣稱是「即戰力」,好讓球迷高度期待,滿心熱情購票入場。因此,每年都有新的即戰力,也都有過去的即戰力被冰起來,年復一年,大家都「曾」是即戰力,大家也都漸漸變成了「前」即戰力球員。
為何會這樣?這必須回到台灣職棒的基本面來解讀。
CPBL雖已邁入第十六個年頭,但目前仍並非是個很成熟的產業,每隊球員彼此間的程度都有明顯落差,一般球迷也都看的出來,某些隊中的某些位置都有明顯的漏洞。當然,這點球團也明瞭,可是卻始終沒有認真地解決問題,例如季中去利用球員交易等補強手段來解決,只單純地想到選秀,或是仰賴外籍球員。然而,現實問題是業餘球員中未必有球團需要補強的位置,就算有,好手還必須願意打職棒,球團才有機會選到。況且,即使有好手肯參加選秀,球隊也必須配上好運氣才能相中,畢竟選秀順序還是得從戰績最差的球隊開始,差了一、兩個順位,可能就眼睜睜地看著別隊把幾乎到手的肥肉搶走!
因此,真相是部分球團難以在選秀中補強所需,卻又不敢大方承認只仰賴選秀來強化是不切實際的,應謀求其他方式綜合使用,所以只好美化選秀績效,把每次的狀元、榜眼、探花都贈與一個即戰力標誌,以交代了事。於是乎,一個連中華隊都看不上的球員,可被冠上「救世主」頭銜,一個守外野的好手也可被硬拗成內野的「新希望」,反正都是即戰力,都是球隊補洞的最佳男主角。
當然,球技是不可能造假的,膨風過頭遲早會露了餡兒!所以某些被誇大的選手入隊後,球團謊言就不攻自破,搞到球隊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讓他們上場,那些號稱的即戰力,很抱歉,保存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個月!
不可諱言地,確實有些新手的確有實力打職棒,但這可能只表示他是某位置的好手,卻未必是球團迫切需要的類型。球團選擇他,並不能提升球隊多少成績,畢竟本身已有足夠的同位置球員,再選他入隊,如無法善加利用,只是耽誤球員青春,浪費經營成本,如硬是只顧球團本身需求,強將球員改變守備位置,更是極度惡質,揮霍資源的最佳錯誤示範。結果大多是兩敗俱傷,甚至就這樣毀了一位前程似錦的好手球員,使球員失去信心,球隊的洞更是愈補愈大!
即戰力不是隨便說說,用來騙球迷的,若台灣球隊有球探部門,長期追蹤業餘球員,那選秀選到選手是否為即戰力,相信各界自有評價。但在目前大部分球團不願意投資球探,卻只憑業餘數據成績來選秀,只要選秀順位高,就宣稱為即戰力,這實在是太誇張、太不負責任的做法,根本可以套句電影「食神」中的著名台詞「幻覺,這一切都是幻覺」!
國外或許還可憑著數據選秀,因為他們業餘比賽競爭高,比賽多,紀錄正確而專業,但台灣目前業餘比賽少的可憐,水準又參差不齊,紀錄也隨便,可信度實在太低。
況且,如果進來的真是即戰力,那又怎能只給他一兩個月的適應時間,表現不好就下來坐板凳,再也不安排他上場呢?再怎麼強的球員都會有低潮,尤其新人更是需要適應期,若這真的是好球員,就應該要有耐心,除非,這根本就不是即戰力,球團也不認為他會更好,更不想培養,只是抱著用用看的心態在操弄,打得好當賺到,打不好就再打造下一個即戰力,一切根本都是自欺欺人的鬧劇。
近年來,這樣的荒謬鬧劇不斷地上演,在每次新的「即戰力」中看到過去「即戰力」的影子,在被消耗的舊「即戰力」中預言了現在「即戰力」的未來。球團巧妙地運用「即戰力」來掩蓋問題,用「即戰力」一詞來治標不治本,令人遺憾。
期許未來真的有「即戰力」球員讓球迷歡喜,至於現在,祝福這些「即戰力」們,好好把握機會,不要很快地變成「即不戰力」,消失在球界中。
本文原載於新台灣 2005.4.30~5.6第475期(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