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棒球員細膩程度遠不如日本,球一來就急著揮棒,好像日本的青棒球員!

這段引起國內棒球圈廣泛討論的評語,出自前日本職棒名投手鹿取義隆口中。為了打探十一月亞洲職棒大賽的軍情,這位曾在球員時代留下顯赫戰績的退休老將,日前率領讀賣新聞採訪團全台走透透,並且毫不保留的提出許多批評,在各隊忙於競逐季後賽資格之際,平添不少發人深省的話題。

在探究鹿取義隆的觀點是否可取之前,不妨先比較一下台、日兩國的棒球文化差異。基本上,日本職棒的精神適度反映出扶桑客的民族風:標準化、規格化與紀律化,鹿取本人也正是傳統的、保守的日式球風代表性人物之一,反觀台灣,棒球技術雖師承自日本,但是近年來卻在觀念上融入不少美式的豪放攻擊球風,不見得能全然套用「控球佳、選球精」的日式精準模式。

換言之,台灣的棒球風格自有其獨特的主體性,毋須被綁死在日式思維的框架下,而如果這種思維又帶有幾分「上級指導下級之優越感」的話,就更應審慎思考鹿取的話是否值得全盤接受了。沒錯,我們必須承認台灣職棒選手不像日本球員那般有耐心仔細選球,以至於常常會去追打壞球,但是如果這就是攻擊性棒球無可避免的結果之一,誰能說愛揮棒一定是錯的?

我們常說:王建民的特色在於製造很多的滾地球,當然也可以說「美日球風並濟」是台灣職棒的特色,積極出棒只不過是其中一個表象罷了,何必如此大驚小怪!

講到特色,鹿取義隆此行也點出了台灣職棒的另一個獨特現象:球員與球迷沒有距離。他舉張泰山為例,發現球員賽後離場時,不但會被球迷層層包圍,還必須在人潮中不斷簽名甚至合照,才能全身而退。這種雜亂無章、管制無方的情景,在「球員社會地位崇高」的日本,幾乎不可能發生。

這下子問題又來了!為什麼「社會地位崇高」就非得高高在上、與球迷保持距離不可?別忘了這裡是台灣,而棒球又是最具草根形象的運動,球員適度表達親和力,一方面可以拉攏球迷的心,再者對亟待開疆闢土的台灣職棒而言,球星直接走入群眾也具有不小的加分作用。畢竟台灣職棒根基遠不如日本雄厚,如果球員們個個扳起臉孔拒人於千里之外,誰還願意花錢買票捧你的場?

不過,有鑑於「黑道愛看棒球」在台灣也是相當草根化的現象,為了避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球員在擁抱球迷的同時,安全問題一定要顧慮周到,才不會因為一時的疏忽,辜負了球員的美意與球迷的熱情。

除了軟體之外,鹿取義隆這次巡迴走訪各球場,也對硬體部份提出了一些建言,尤其是球場因「方位」不同而對球員產生光線上的視覺干擾,最令他不解。或許是因走馬看花,才會使他無法切入問題的核心吧!在台灣,一座球場從土地資源的徵收到興建前的整體規劃,甚至於周遭環境的風水考量,「政治凌駕專業」的痕跡隨處可見,完工之後窘態百出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問題絕不像鹿取想的那麼單純!

而且,如同棒球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特色一般,球場難道不能有自己的特色嗎?以王建民今年例行賽最後一場先發的紅襪芬威球場為例,如果鹿取看到了高聳在左外野的那道綠色怪物,豈不是要搖頭驚呼「造反了」嗎?然而,沒有人敢說這座全美最高齡的芬威球場「不標準」,反而將其視之為美國職棒的傳奇之一,只因它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別忘了,在棒球規則裡,全壘打牆的距離可是沒有上限的,既然球場被賦與如此自由的發揮空間,日本人要求的凡事中規中矩、萬物整齊劃一,在紅土綠草上應該不盡然適用吧!

此外,鹿取義隆還提出了一個觀察重點:台灣職棒訓練環境「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有的球隊走美式路線,有的球隊是日式規格,令人難以想像。這就怪了,多元化的球風有什麼不好?只要球賽精采,何必在意誰是美式、誰是日式?難道一定要和日本一樣,什麼東西都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才叫做「職業化」嗎?果真如此,真難想像這種一板一眼、千篇一律的球賽還有什麼看頭!

平心而論,鹿取義隆這回的台灣職棒之旅,在他的用心觀察下,拋出來的議題絕對具有正面的參考價值,而歷史悠久的日本職棒也的確有其可觀之處,不過我們倒也不必過於妄自菲薄,尤其是當今美國大聯盟引領的潮流已無遠弗屆,如果鹿取晚生個幾年,得以搭上留美班車的話,那麼他那趨近於守舊的棒球觀,在眼界大開之餘,勢必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轉!

無論如何,鹿取的一番話至少讓我們認真審視了台、日棒球文化的差異,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前輩對棒球的執著,卻也察覺了棒球的縱向交替與橫向交流勢在必行。接下來,就看我們如何調整步伐,走出一條既順應世局又不失自我主體性的棒球之路了。至於台灣職棒球員的心態是否真的只有日本青棒水準?就交給歷史去評斷吧!

本文原載於南主角2005.11.1~10.30第59期(鄭浩/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