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原刊載於 新新聞周刊 1180期 2009/10/14

對國內球迷而言,2009世界棒球賽已於日前「悄悄」結束了。在破紀錄的22國參賽,歷經三個淘汰輪迴,多達106場對抗後,最終由美國和古巴這政治世仇在球場上廝殺,美國以10:5擊退古巴,拿下冠軍盃且衛冕成功。


而咱們中華隊呢?在一路顛簸下衝破兩個輪迴,進到最終八強賽,但戰績也只拿到第八名。最後八強是美古加波澳荷委中傳統勁旅,亞洲四隊僅中華隊進入最後決戰圈,韓國及日本分別止於第二輪,這是世界盃舉辦三十八屆以來極為少見的狀況。當然大可解讀為中華隊替亞洲棒球爭到了最微薄的面子,即便戰績最後也不怎樣,套個「差強人意」的老詞其實理直氣壯的很!

這次中華隊的組成沒有職業球員,全都是由甲組或各縣市成棒隊的菁英組合而成,這個沒有A咖的中華隊,是因為去年中華隊兵敗京奧及經典賽打的夠爛情況下,歸咎於職業球員因過於操勞,之後輿論一片撻伐及翻天覆地的批判後,由棒協與體委會做出決議:以後國際賽事要搞分級,依據級數選派相對應的選手參加。

而國內四支新成立的城市棒球隊,加上合庫、台電兩活化石級的業餘球隊,組成當今台灣棒球重要的二勢力。不管是否以「城市對抗」為名舉辦賽事,棒協及相關單位應該要考慮這一等級的「定位」問題。

事實上,這些球隊雖屬業餘,但大部分時間仍在練球,且球員的組成許多是來自因故不能打職棒的原職棒球員,所以至少算是半職業或準職業狀態。在未來的期待上,應該擘劃更明確的願景給他們,可考慮的方向包括:

固定的賽制:類似職棒但縮短的賽程,可朝銜接職棒結束後的空窗期,或滿足暑假學生放假的休閒市場思考,照樣賣票、轉播、造勢、媒體曝光、型塑明星、養自己的球迷、吸引外籍球員….以職業的規格辦理,但更具包容與彈性,且以更低門檻吸引球迷觀戰,形成國內第二個棒球吸睛焦點。

與職業接軌:雖然中職四隊培養農場的態度向來為人所厭惡,但職棒對人才需求是必然的現實,城市隊可朝成為職棒的二軍方向努力,讓優秀球員的升遷管道暢通,讓他們打球時的動機更強,甚至比賽時能像高中聯賽般吸引美日球探的注意,別客氣,就把爭取加入美日職棒作為重要目標,。

薪資與績效連結:要避免球員吃大鍋飯的心理,業餘隊的薪資結構一定要明顯差異化,但不是以過往經歷或名聲去換得,而是以實際表現去換算實際的收入,如此才能激勵所有球員,讓球賽更精彩。這道理很簡單,但以縣市政府為資方的管理態度,執行上可能很困難,所以公務員心態要率先變革。

企業照顧球員越完備,球員打球的心態就會越安逸,組織城市棒球隊,可千萬別演變為「退休後不怕沒頭路」的心態。唯有讓城市隊成為一個高度競爭人才庫,有豐富多元的向上發展機會,往下就具備吸引年輕好手積極加入的誘因,如此,設立這一等級的球隊才真正有助棒運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