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過二十餘天等待,王建民的粉絲終於看到了王,相信這可使他們比較感覺到今年棒球季開始了。不過,其實專業球迷本季也曾失望過,因為開幕前幾天有數場比賽因雪順延。這在過去非常少見,看來人類污染生態,使得地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也直接影響到了棒球賽。然而,事實上,棒球與地球的對抗早就存在,只是如今越趨激烈後才更被人類察覺。



話說「棒球」是戶外大型活動,從不同語言對它的稱呼,可看出這運動的一些元素。英文叫它「baseball」,重點在壘包,說明這是個跑壘競技。中文翻成「棒球」,點出球棒重要,表示這是個棒打球的競賽。日文翻成「野球yakyu」,指出打球環境,揭示這是個在野外的活動。其中,日語稱呼最傳神,最能使聽者在腦中浮現出那美麗棒球場畫面。



既然棒球在室外,而且是紅土綠地配藍天,因此它從十九世紀發展之初,就一路被天氣影響。早期棒球只能在春夏秋三季進行,同時遇雨要停賽,不能在室內,直到一九六五年巨蛋出現後,才稍有改變。但直到今日,雖然美日兩大職棒體系中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室內球場,可是球迷大多仍喜歡天然環境下的棒球,所以有球團堅持使用戶外球場,或是其主場具有可動屋頂,天晴時會打開。



不過,雖然環境不佳會影響球賽運作,但是一般比賽可延期,未必今天一定要比完,真正使棒球「強力」去戰勝不良天氣的,是職業棒球的「商要需要」――球賽延期會使成本增加且收入減少,而代價是過分使用資源,成為環境殺手。職棒為提高收益,先於二戰後把球賽移到晚間,並用照明設備把球場搞得有如白天,這耗費了甚多電力。而之後室內球賽,除了電燈,空調的能源耗損也很驚人。因此,就如同一般綠色衝突的背後真相:「人類傷害地球都是要賺錢」一樣,皆是經濟與環保的鬥爭,職棒也是藉著資源的過度消耗提升了票房,並間接使棒球普及且受益。



更擴大來說,既然棒球來自大自然,終究就註定得對抗它。從最基本的開發土地興建場館,把大地改成成人類需要的球場,接著砍伐樹木製成球棒,球員打斷了可再換一支,一人一年用十幾支是常態,再到如今的夜間賽事與巨蛋。兩邊的戰爭早存在,只是型態和方式在改變,範圍也逐漸擴大,這是宿命,也將持續下去。



不過,有趣的是在全世界棒球主要國家中,近代唯一因禍得福應該是台灣。台灣職棒十餘年前發生放水醜聞,使得觀眾人數萎縮,無法撐起室內球場的經濟規模,於是此類場地興建沒那麼急迫,這樣反而減少了資源的使用,也使台灣觀眾繼續享受草地的高品質,不用看巨蛋內那嬌嫩、失去野味的華麗地毯棒球。



當然,計畫興建中的台北巨蛋總有天會落成,那刻起台灣棒球勢必將與美日並肩,加入更高層級的「地球毀滅戰」,聯手拼經濟、棄環保。然而,就像今年春季還大雪紛飛的景象,可想而知,未來大地的反撲也將會越來越強烈。以前,人類還能有個稍嫌穩定的半年氣候可去打棒球,以後,極端氣候誕生,冬夏兩季變長,春秋兩季消失,暴雪、大雨、颱風、寒害、熱浪、乾旱等交替出現,人類又該去哪打球?是不是建更多的塑膠蛋?這不是更加重這一切?



也就是說,若棒球無法找到與地球的平衡點,只能繼續與其玩殘酷的零和賽局,那麼有天兩者一定要分勝負時,又到底孰重?或許,答案在借用環保人士的話:「地球只有一個」,而棒球有很多個之下,已呼之欲出。



本文原載於TaiwanNews 2007.5.1第288期(黃冠雄∕邊邊角角棒球論壇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hittabl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